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临西299个乡村村名来历(上)-青梅观察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1-10 461 次浏览
临西299个乡村村名来历(上)-青梅观察
临西镇
1958年建立童村人民公社,属山东省聊城专区临清县(同年改市)。1962年改区,辖大刘庄、仓上、史洼、童村4个人民公社。1964年12月22日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属临西工委,1965年4月9日属临西县。1966年7月底撤区并社。复公社旧称,始辖今域。1970年12月上旬,县革委会驻地由城关镇(今河西镇)迁驻童村,1984年省政府批准县驻地名临西镇,但未启用,1984年5月1日称城关镇。1989年3月14日启用今名。
童村
童氏族谱记载:始祖童旺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立村,取村名童家村,简称童村。
西马
传说,历史上有一个叫马鸣的僧人在此传教,颇有影响。死后人们建一庙堂纪念他,取名马鸣堂。后村随庙名。清道光年间,村东派生一小村,称小马鸣堂,此村改称大马鸣堂。1966 年,经公社、村两级干部商议,各加方位定名,因此村居西,称西马鸣堂。
东马
清嘉庆年间,马鸣堂有一周姓人家迁居村东菜园立村,取村名小周庄。道光年间,异姓增多,以马鸣堂派生村为由,称小马鸣堂。1966年公社与村干部协商,按方位改称东马鸣堂。
庄科
明洪武年间,赵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在今村址北百米处号称百亩大洼内的三亩高台上立村,古时“科”通“窠”,含坑坎之意,故名赵家庄科。后因遇水即淹,为避水患,人们迁今址定居。后因吴、薛等姓人丁兴旺,清光绪年间,村名简称庄科。
周楼
据周氏族谱记载:周氏系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天花社大槐树村人。始祖三湖,为官兵士卒,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孟子两章,随军征战,因病不能随军,落居此地。八世祖文凤8岁时,因族中家产纠纷,离家出走,投奔寨子窑(今摇鞍镇乡马尔寨附近)岳父家中,被招赘,生3男13孙,历40年后,携眷重返故里。从此人丁兴旺。今周氏三大支脉,均系文风之后代。村名之来历源于始祖三湖“我子孙起楼阁,开阡陌”之说,谱载:“… …皆始迁者之栉风沐雨,戴月披星之积累也,夫祖宗有成规,导以前路,即子孙循旧例,步以后尘”。故周氏后代,遵祖宗之意愿,取村名周楼。此村东北角,原有郭姓三户,以烧窑为业,故称郭家窑,今村已废。村西北角,有几户庞姓人家,故称庞庄,今亦废。
东倪庄
明初,倪姓始祖德荣携倪虎、倪豹二子,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于一荒废的菜园屋内落居,后形成村庄,取村名倪庄。1982年4月地名普查时,为与今下堡寺镇的同名村庄相区别,经县政府批准,加方位始称今名。
陈林
据传,陈林村址原为一片荒芜之地,村东北有一片松林,后有陈姓人家迁此(年代无从考查),占产立村,以姓氏和林地取村名陈林。
史洼
明初,史姓同其他几姓由山西洪洞县共同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史姓居多,故取村名史洼。
王路寨
村名来历待考。
林沟
据传,此村建村较早,原名百户沟,因地势高洼不平,沟壕纵横而得名。明万历年间,林姓迁入,后改村名林沟。清代,官逼民反,此地多出绿林好汉,因常遭官兵清剿而改名屯里。旧时,村东有一座南海菩萨庙,墙上刻有“乾隆九年重修”六字,庙内铁钟铸有“山东东昌府临清州城西四十里,敬八里,三四甲林沟玄通寺”,可见清乾隆年间已复用村名林沟。
高村
村南原有一座上地庙,庙墙上刻有“乾隆年间重修”字样,庙前有一口铁钟,钟上铸有“高大成”三字,村南尚有一坑,俗称高家坑。由此推断村名源于高姓。
仓上
据《临清县志》记载:“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置“临清县城”于“今县治(临清)西三十五里,仓集镇东南”。仓上原址,为北魏临清县粮仓之地,当时因居住人多,且有集市,曾名旧县集,又名仓集镇,简称仓上。自1980年始猪标一族,在老村北百米外,紧邻县城南侧,另辟建新村,1984年新村建成,老村废,新村仍袭原名。
陈庄
相传,陈庄建村年代较早。北魏时期临清建县城于月洼,今陈庄西即为官宦人家的花园,园内假山为碧溪所绕,有楼房九十九座,景象昌盛。该村原名王李庄。陈氏家谱序言记载:“始祖来自浙江处州(在丽水县境)松阳县(今遂昌县境)十步小李庄。”于明初迁至威县麦子乌营。迨至六世曰荣携眷来此教书,定居为籍,后世人丁大增,清初改村名为陈庄。
郭村
明初,郭姓始祖九江、九思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因此地原有水井一眼,穴泉水丰,既清且甘,随占产立村,取村名郭村。
潘村
据《潘氏家谱》载:“明永乐年间,始祖廷试,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临清城西敬八一甲潘家村”。潘氏初迁居童村西小姬庄(久废)。后发现村北二里处有一荒废的张姓菜园,内有水井一口,水多且甜,便弃小姬庄迁此立村,取名潘村。
前堤口
据传,堤口得名前,此处原有村落,名称无考。明初,奉皇诏,狭乡之民徙此为籍,因居古堤口处,以地貌特征取村名堤口,为与村北同名村相区别,加方位称前堤口。
后堤口
很早以前,此地就有村落,村名无考。据李氏族谱载:明初,始祖宣举、左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居,后人丁兴旺,财产殷富、因居古堤口外,取村名堤口,为与南面同名村相区别,改称后堤口。及至五世,应中在朝为官,李氏为示家族荣耀,更村名为李家寨。后因遭宦官刘瑾陷害,为避灾难,复称原名。
龙旺
明前叶,赵、申姓始祖应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落居,此地有一破落村庄,断壁残垣,无人居住,唯一龙王庙完好无损,于是取村名龙王,以示神灵相助,后世兴旺、因“王”、“旺”谐音,演写为龙旺。

河西镇
镇驻地原系临清县城(今临清市)的河西部分。1964年12 月22日由山东省聊城专区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1965年4月9 日设立临西县,初为县政府驻地。1966年7月底命名城关镇,同年成立城关镇人民公社。1970年12月上旬,县驻地徙至童村。1978年12月3日更名先锋桥镇人民公社。镇因桥名。1984年4月4日称为先锋桥镇,1989年3月14日更名河西镇。因东濒卫运河故名。
邢庄
明初,邢氏迁此占产立村,遂冠姓命庄。据《临清县志》:载:邢邦,号少岩,秉仁子也。己未进士,为潜山令。累擢至四川参政。作官二十载,以公清蓍。次子其任,号仔予、万历丁未进士,历官湖广副使,性恬静,惠政及民。工诗文及草隶书,有《礼星馆》等著。其任子泰吉,字有象战魔法神,号大来,弱冠领解登。天启壬戌进士,初授户部主事……”邢氏为当地名门旺族,邢庄村北原有邢氏墓地,立有石人、石马并建有邢氏宗祠,损毁于1958年。继邢氏建村之后,又有张氏等姓迁入。
据张氏族谱载: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2年)迁居该村。
齐店
清中叶,临清通往清河县的大道在此通过。路旁有齐、陈、王三家客店。后又有他姓迁入形成村庄。因齐店开张较早,买卖兴隆,闻名乡里,便取村名为齐店。
李元
明末,李氏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以种菜园为生。后世人繁户增,形成村庄,取村名李家园,简称李园,后演写为今名。
隋五里
清初,多姓迁此立村。大家睦邻相处,互谦互让,随随和和,亲如一家。又村址距临清城5里,随五里即缘此而致,后演写为隋五里。
柏庄
明初,柏仁、柏义、柏礼、柏智、柏信兄弟5人应诏由山西洪洞县迁出,柏仁于此立村,取村名柏庄。
路庄
明朝时期,此地为临清官吏路姓人家乡宅。由路家招来的佃户立村。始称路家乡宅,后改称路庄。
方庄
明前叶,方姓始祖方真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方庄。清初,刘、李二姓分别由临清养济院和李堂村先后迁人。后方姓绝传,村仍袭原名。
孟五里
明初建村,因村东居住杨姓人家,距临清城5里,故取村名扬头五庄。清末,孟姓村长改庄名孟五里庄,后简称今名。
朱庄
明中叶,本县苇子园朱姓人家迁居此处,建窑烧砖。因距临清城5里故称五里窑。后又迁入多户人家,形成村庄,庄以窑主姓氏取名。
黄庄
明初,黄姓始祖自山西洪同县迁来,占产立庄,取村名黄庄。
大米庄
明初曲炜,张氏始祖张用自山西洪洞县诏迁至临清城河西米市街定居。至十三世张桐,迁米市街正西半里的沙岗上(今址)建房定居,后人丁兴旺,形成村落,此地建有张姓开设的大米碾坊,故取村名大米张庄,简称大米庄。
岗楼
明初,刚、孟、徐、来四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刚姓人家卜求吉兆,盖楼一座,取村名刚家楼,简称刚楼,后演写为岗楼。
常园
明永乐年间,常姓始祖奉诏迁此,开园种菜,以姓氏和职业取村名常家园,简称常园。后常姓移居临清,村仍袭原名,
南五里
明初,褚、姜姓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占产立庄,因距临清城5里,取村名五里屯全球论剑。1945年解放后,为与本县的隋、孟五里区别,按方位改称今名。
南三里
明初,徐姓始祖公函奉诏自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占产立庄,因距临清城3里,取村名三里庄。明末清初从北京来了兄妹两人,妹在河西米市街修了座“万家园”、出家为尼;兄在三里庄北修红庙一座,出家为僧。因村与红庙相邻,当地习称红庙三里庄。1945年解放后程皓如,为与境内另一三里庄区别,加方位改称今名。
教场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姮、曹、张、刘四姓,自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巡抚曾铣、副使王扬于此创建教场,村名缘此而致。清代,村中习武成风,村内仍设有教练场,武术人才辈出,从卫运河押运皇粮路过的武官常来此拜访,可谓盛极一时。

下堡寺镇
1950年建区,称四区,属河北省邯郸专署临清县,1953年改称下堡寺区,改属山东省聊城专署。1957年撤区设乡,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仍属聊城专署临清县(同年改市)。1964年12月22日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属临西工委。1965年4月9日属临西县。1966年7月底撤区并社,改称公社,始辖今域。1984年5月1日复称乡,1985年5月25日置镇,至今。因驻地得名。
下堡寺
相传,唐代上党(今山西长治)通往临清的大道由此通过。唐贞观年间,僧侣盛行,在此修建寺院一座,规模宏大,名曰“下堡寺”。据老年人回忆,寺址原有石碑一块,刻有“敬德重修八百年”(此碑于1958年何寺修桥时用去)。重修后的寺院,占地200亩,有水井72眼。正中3座大殿,厢房百余间。正殿琉璃瓦脊,四面环廊,四角飞檐。山门外两侧石狮坐立,规模十分壮观。院内碑碣众多,有“碑林”之称。因年久失修,至清末变为一片废墟。明初,韩、路等姓应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于寺东北侧各自立村,至今有韩家村、路家村、北岗、西
小庄的说法。后各庄人丁发展,又有陈、任、吴、董、王、张、潘、柴等姓迁入,置房圈院,使村庄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了大的聚落,遂各自废除己名,以寺取村名。
东留善堌
建村年代久远,时间及村名来历待考。旧时,村西有佛教寺院混在明朝,规模较大,已毁,今遗址不可辨识。
张三寨
张三寨原名地寨堌。明燕王扫北,村内百姓被杀,唯姜姓一人藏于洞中,幸免于难。后有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落居,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六、刘七的部下张三,在此安营扎寨,被官兵围袭战亡,后人为纪念他们,改村名张三寨。另一说,该村由姜庄、东庄、大街上三个自然村组合而成,故取村名“三寨”,至于“张”字冠首,其因未详。小姜庄原在张三寨村北,为张三寨村的一个小队,现已全部搬入张三寨村。
邵庄
此村原名刘庙,村址在今村西半里处。相传,清乾隆年间,刘姓兄弟二人,兄称“鲜辣椒”、弟称“独头蒜”,自幼习枪弄棒,性情刚毅,为人仗义,爱打抱不平。有一年元宵之夜,刘氏兄弟二人在济南观灯。见一官宦小姐命家奴强行开道,凡躲闪不及者,即遭毒打,有人上前辩理边洪敏,竟被恶奴乱棍打死。刘氏兄弟路遇不平,上前打死小姐,闯下大祸。官府四处捉拿凶犯,刘庙村民怕受株连,四散躲避。邵姓奎兰、皋兰等人藏于村东菜园屋中,被官兵捉住,遭到严刑拷打。皋兰辩解说,我们几个刚从外地迁来,不是刘庙人,这里是我们的新立村庄,叫邵家庄。官兵信以为真,邵家人化险为夷。事后,刘庙村民陆续迁此,形成村落,即名邵家庄,简称邵庄。
西王庄
明万历年间,王氏始祖才兴由山东临清王集迁此立庄,取村名王庄。后村东又立一王庄,为相区别加方位称西王庄。
西倪庄
明前叶,倪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立庄,取村名倪庄。后为与今临西镇的同名村庄相区别,加方位改称今名。
李六寨
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农民起义军刘六、刘七的部下李六在此安营扎寨,被官兵围袭战亡。人们为纪念他,取村名李六寨。
务头
务头建村于元代。相传,此处原有一座寺庙,庙内有一恶僧,欺男霸女,危害乡里,民愤极大。乡民联名上告,恶僧被官府捉拿治罪。为解民愤,官府命役人就地挖抗四尺,将恶僧藏于坑内,只露其头,让乡民套性口纵横耙之,古谓此刑“扤头”。人们为抑恶扬善,申明善恶报应,按谐音取村名务头。
孙楼
据孙氏族谱载:明中叶,始祖广从山东即墨迁居临清城西七十里东留善堌定居,后世人丁兴旺,门庭显赫。清顺治年间,四世天赐任朝内怀远将军,赐田三百顷,生子六:生光、重光、呈光、书光、国光、启光。后重光、呈光、国光三人迁此立村。康熙年间特授呈光之子维统为浙江定海镇总兵。其弟绳统,任湖广荆州守备。孙楼今址原有几户贫寒人家,草舍茅屋,不成村落。自孙氏迁此后,官宦门庭,安富尊荣。世族发达,大动土木,建楼一座,故名孙楼。
北杏园
据传奇神杨小邪,该村原系今姚楼乡马兰村富户的花园。当时花卉种类繁多,果树成片,尤以杏树为佳,每年三月杏花盛开,五月杏压枝头,因杏个大肉肥,名扬乡里。明中叶,杨姓始祖迁此定居,取村名杏树园,简称杏园。后为与今摇鞍镇乡的同名村相区别,加方位称今名。
东高尔庄
明前叶,孙、刘姓分别由山东莱阳和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占产立庄,因村庄地势较高,取名高儿庄,演写为高尔庄。后车、高、肖、邱姓陆续迁入。明崇祯年间,刘姓迁至村西立庄,取村名西高尔庄,原村加方位,称东高尔庄。
西高尔庄
明崇祯年间,刘姓自高尔庄迁出,于村西立庄,取村名西高尔庄。
北胡庄
明前叶,胡姓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占产立庄、取村名胡庄。明嘉靖年间,又有吕、董等姓迁入。1982年4月地名普查时,为与今大刘庄乡的同名村庄相区别,经县政府批准,加方位改称今名。
万户庄
据李氏族谱载:始祖李邦,祖籍山西洪洞县,先人曾被钦封为万户侯。李邦兄弟三人,迁民时,老大留承祖业,老三迁往四川,老二李邦迁此占产立庄。为显祖业,取村名万户庄。
东王庄
东王庄建村较早,原名康宋庄。据王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氏始祖三祯、三召、三畏由山东省莱州即墨洼子村迁此,高、马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同居一村。清初,王姓人丁兴旺,改村名王庄,因村西有王庄、加方位称东王庄。
丁庄
明永乐年间,丁姓奉诏迁居今村北300米处立庄,取名丁家屯。清中叶,村中有一店户行为不规,谋财害命,被人告发,受官府剿袭,株及全村。为此,村民陆续南迁,形成村落,改名丁家庄,简称丁庄。
肖大寨
明初,萧、刘、张、邵、邱等姓人家应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世道混乱,萧老大带领全村人修起环村栅寨,取村名萧大寨,演写为肖大寨。
海尔寨
据丛氏族谱记载;海尔寨立村前仅丛姓一户,后迁入王、侯等姓人家,至清康熙年间形成村落,因村周围低洼,雨季积水,犹如海洋,村在水中若似水寨,取村名海寨,因当地有“儿”化口音,称村名海儿寨,演写为海尔寨。
马庄
明初,倪、马始祖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彼此,占产立庄,取村名倪马庄(1923年秋,村民王崇德挖地瓜窖时得一铁磬,上铸“倪马庄”字)。倪姓人丁不旺,至明中叶,倪姓绝嗣,马姓改庄名马家庄,简称马庄。
肖子堌
明中叶,肖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魏地春,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肖紫堌,后演写为肖子堌。
修子堌
明前叶,修姓始祖奉诏由山东即墨县迁此,择高地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修紫堌,后演写为修子堌。
宋子堌
明中叶,宋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宋紫堌。后演写为宋子堌。
刁庄
明初,刁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占产立庄,取名刁家庄,简称刁庄。
侯庄
明前叶,侯氏始祖自山西洪同县诏迁至朱家河左岸立庄,取村名侯庄。
赵子堌
明中叶,赵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赵紫堌,后演写为赵子堌。
阎子堌
明前叶,阎姓始祖自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阎紫堌,后演写为阎子堌。
李子堌
明前叶,李姓人家奉诏由山东即墨枣仁庄迁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李紫堌,后演写为李子堌。
彭子堌
明前叶,彭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择高堌立村。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彭紫堌,后演写为彭子堌。
三圣庙
三圣庙建立年代较早。相传,唐贞观年间,敬德重修下堡寺后,在此修了3座小庙,庙内分别塑有老君、佛、圣人像,俗称三圣庙。因香火旺盛,附近村民择吉而居,纷纷迁此落居,形成村庄拜亚斯,村以庙名。明前叶,先有于、邱、王姓由山西洪洞县奉诏徙此,后又有吴、张等姓迁入,村名仍之。

尖冢镇
1950年设区,属河北省邯郸专署临清县,1952年、1953年先后改属山东省德州专署、聊城专署,1953年改称尖冢区。1957年改乡。1958年称公社,1964年复设区,袭旧称。1964年12月22日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属临西工委。1965年4月9日属临西县。1966年7月底撤区并社,改称公社,辖域同今。1984年5月1日改称乡。1985年5月25日改为镇。因驻地得名。
尖冢
战国时,此地为赵国的边防要地。为东防齐国入侵,在今尖冢南半里处筑一烽火台。汉代实行屯田后,此地即有人居住,隋代开挖永济渠,唐置永济县,更加促进了这里的经济发展。后有鲍、米、关、罗诸姓迁此,烽火台已荒废,成为高大的尖土坵,形似冢墓,故取村名尖冢。明弘治一一年(公元1489年)升为镇。清光绪年间曾属馆陶县。东西分治,分别称东尖、西尖。过去尖冢因濒临卫运河,建有车船码头,舟船往来不断,曾是桅樯如林,商贸如云之地。
乔屯
据乔氏家谱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立庄,始称乔家庄。清初,嫌“庄”字俗气,更名乔家屯,简称乔屯。
东张堤
据张氏家谱序言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始祖由山东莱州掖县大石槽村迁此立庄,当时村中有口古井,明太祖推行屯田时,取村名中心古屯。后张姓丁户兴旺,因村居古堤之上,改村名张家大堤。到十一世,有一支迁出立村,取村名小张堤,此村改称大张堤。1945年解放后以方位取名东张堤。
西张堤
明末,张氏十一世祖一支,由张家大堤(今东张堤)西迁至此立村,取名小张堤。1945年解放后更名西张堤。
蔡辛庄
清康熙年间,蔡氏十世祖分支由今姚楼乡北蔡辛庄迁此立村,袭原村名。
商庄
据商氏家谱载:明朝初期,临清州有个文教官员商仁美,由山东即墨县葛八洼迁此定居,取名商家庄,简称商庄。
卢庄
据卢氏墓碑载:明洪武年间,卢姓始祖四功,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立庄,取村名卢屯。明末改称卢庄。
常圈
明初、常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居于卫运河堤埝环状弯内,故取村名常圈。
赵圈
明初,赵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立村。因居于卫运河堤埝环状弯内,故取村名赵圈。
李圈
明初,李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立村,因居于卫运河堤埝环状弯内,故取村名李家圈,简称李圈。
初圈
明初,褚姓始祖山山西省洪洞县奉诏迁此立村,因居于卫运河堤埝环状弯内,以“圈”宇取名褚家圈,简称褚圈,演写为初圈。

东枣园乡
1953年设枣园乡,属山东省聊城专署临清县老官寨区。1957年撤区并乡,其辖域扩大。1958年撤乡。1962年建公社,仍属老官寨区。1964年12月22日由山东省聊城专区划归河北省
邢台专区铭宣海淘,属临西工委。1965年4月9日属临西县。1966年7月底大十二里公社并入,其辖域同今。1982年3月更名东枣园公社。1984年5月1日改称乡。因驻地得名。
东枣园
据传,唐代薛仁贵东征路过此地,发现有一口水井,千军万马饮之不竭,被传为神井。薛仁贵东征凯旋后,在此建庙一座,取名宝泉寺,俗名“后寺庙”。寺西有一片枣林,用宝泉寺井水浇灌,长得特别茂盛。明初,刘、崔、王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立庄,取村名枣园。1982年4月地名普查中,为与邢台地区3个同名村庄相区别,报请邢台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加方位改称东枣园。
唐庄
明代,有三户袁姓人家在此居住,村未定名。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80年),唐姓由今大刘庄乡花牛张庄迁入水银饰带,与袁姓睦邻相处,议村名时袁姓尊让唐姓,取村名唐庄。
东杨庄
明初,杨氏始祖同善携同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先落居今周马庄村东,取村名杨家小庄。因地处洼下,十年九涝,为避水患后迁至村西南3公里的廉家岗。然而此处偏僻,人迹罕至,迁居不久,连遭盗贼抢劫,又移居今址,取村名杨家庄,简称杨庄。在1982年4月地名普查中,为与今白地乡的同名村庄相区别,经县政府批准加方位始称今名。
周庄
明末,山东临清崔楼一周姓官员,在此建花园一座,由族人住守,形成村庄,取村名周庄。因村小人少,习称小周庄。
柳庄
明代以前由柳姓立庄,取村名柳庄。明初,柳姓绝嗣,胡姓迁入,村袭原名。
陈窑
明嘉靖年间,陈氏始祖陈清与李姓人家分别在此立窑,建窑数座。因这一带是莲花土,烧出的砖不蚀不碱,敲起来有悦耳的铜音。所以,每年向京城进贡御砖,修建宫殿。由于卫运河漕运方便,卫运河沿岸临清一带窑业很受皇室器重,立为官窑。陈、李两姓以烧窑为业,后人增丁繁,形成村庄,由于陈姓居多,取村名陈家窑,简称陈窑。
汪江
明初:王、李、汪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因王姓人兴财旺,取村名王家庄。因卫运河从村东流过,过往船只经常在此搁浅,群众习称王家庄为王家浅。清光绪年间,临清知州陈命新改村名为王家江,简称王江。因村中汪姓较多,汪王同音,后易名汪江。
汪江新村
汪江新村为汪江的派生村。因卫运河东有汪江的部分耕地,为便于耕作,于1972年,部分村民迁此定居,形成村庄,取村名汪江新村。
北孟庄
明洪武年间,张七、张八奉诏来临清占产立庄,张八落居今吕寨乡地,取村名张八庄;张七与同来的孟、孙、王诸姓在此立庄,因张七为村中首户,粮多地广,取村名张七庄。清光绪年间,张姓绝嗣,孟姓大增,又改村名为孟庄。在1982年4月地名普查中,为与今黎博寨乡同名村庄相区别,经县政府批准,加方位始称今名。
东高庄
明初,高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高家庄,简称高庄。在1982年4月地名普査中,为与今吕寨乡的同名村庄相区别,经县政府批准,加方位改称今名。
东常庄
明初,常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常家庄,1961年简称常庄。在1982年4月地名普在工作中,为与今吕寨乡同名村庄相区别,经县政府批准,加方位,始称今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
张庄
明初,张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张庄。
简庄
明初,刘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立村,因土质盐碱,取村名碱庄,后演写为简庄。
牛庄
汉安帝父刘庆为清河王。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汉安帝刘祜之母病故,葬于附近一带,委派牛总兵保护皇坟。随立村,命村名牛庄。后有卞姓迁入,“卞”、“鞭”同音,牛姓人不济,误认为“鞭”可打牛,卞、牛二姓不宜同居,自动迁出,村中有“鞭”赶走牛之说。其后又有任姓迁入,卞姓人又不济,“任”、“人”同音,误认为“人”可握“鞭”,任、卞二姓不可同居,于是卞姓又自动迁出。至今留有“鞭赶牛,人握鞭”的传说。
周马
明洪武年间,周、马两姓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来,占产立庄,取村名周马庄,简称周马。
后冯
明初,有几户人家,自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为图吉祥,盖一小庙,取名红庙,村随庙名。明前叶,冯姓富户在村前立村,取名前冯。前冯富户吞并了红庙村的土地,村民沦为冯姓的佃户,依附前冯,改村名为后冯。
前冯
明前叶,冯姓从外地迁来,时为殷实富户,择红庙村(今后冯)南1里的高地立村,村以姓氏命名、因居红庙村前,故名前冯。
简店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为排积水,在此挖一官沟,沟从村中穿过,将村分成前、后两街,中间有桥一座,站在桥上只能看到房子的一面墙,又因桥两边街道上店房很多,故名半壁店。后人填平了官沟,整理了街道,改村名简店。
大十二里
明末立村,因距临清城与舍利宝塔均为12里,故取村名十二里,为与今水波乡扈十二里(也称小十二里)相区别,称大十二里。
范八里
明初,范姓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立村,因距临清城8里,取村名范家八里庄。1956年始简称范八里。
北三里
明初,郭、王、杨姓人家于此立庄,因距临清城3里,取名三里庄。1945年解放后,为与今河西镇的同名村庄相区别,加方位称北三里
八里圈
明正德年间,回民王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来,靠卫运河湾落居,以种菜谋生,人们习称此地为八里湾。后王姓人丁发展,易名王家园。清末,洪秀全起义,谣传太平军不住带“圈”的村庄,因此地离临清城8里,改村名八里圈。
东郑庄
明代以前,有郑姓人家在此居住,并筑一土楼,取村名郑家楼。后楼房倒塌,改村名为郑庄。明初,杨、范两姓人家迁入,郑姓绝嗣,村袭原名。在1982年4月地名普查中,为与今水波乡的同名村庄相区别,经县政府批准,加方位称今名。
贺庄
明初,杨柳松贺姓应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取村名贺家庄。1956年始简称贺庄。
琉庙
唐代,此地修有三关庙、玉皇庙、真武庙、双庙、五神庙、土地庙、奶奶庙共七座庙,善男信女常来此进香烧纸。在众多庙宇之中,以村东的两座最好,庙脊用琉璃瓦砌成,人称琉璃庙,村以庙名。1961年简称琉庙。

水波乡
1953年置乡,属山东省聊城专署临清县老官寨区。1957年撤区并乡,其辖域扩大。1958年改称公社。1964年12月22日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属临西工委。1965年4月9日属临西县。1966年7月底撤区并社,水波公社范围扩大,辖域同今。1984 年5月1日改建为水波乡至今。因驻地得名。
水波
明初,有山西洪洞县移民在此落居,因此处地势洼下,每年雨季四面客水汇潴,形成泽国。村以地理特征取名水波。
殷庄
清康熙年间,有殷姓人家迁此立庄,取村名殷庄。后陈姓由山东临清城东陈家坟迁入,殷姓迁到威县邵固落居。村仍袭原名。
毕庄
明末清初,毕、杨两姓迁此垦荒定居,后形成村庄,因毕姓人丁兴旺,取材名毕家庄,简称毕庄。
小李庄
据传,此处明朝时期有一庙宇,初十、十五香火盛,明末,李姓人家迁至庙侧定居,形成村落,取村名李庄。因村小,乡民习称小李庄。
北郑庄
明嘉靖年间,郑氏始祖由山西潞州奉诏迁此立庄,取村名郑家庄、简称郑庄。1982年4月在地名普查中,为与今单屯乡同名村相区别,经县政府批准,加方位称北郑庄。
魏庄
明永乐年间,魏姓人家迁此立庄,取村名魏庄。后他姓陆续迁入。至清末,魏姓迁出,庄仍袭原称。
尹户山
明末清初,尹氏始祖户山迁此立村,后世以始主尊名命村名。
冯庄
据传,宋、元时期,此处低洼多水,有刘姓人家居此,以打渔为业,有打渔庄之说。明末,冯姓人家迁入,因人丁兴旺,定村名冯庄。
马龙庄
明初马姓始祖马龙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立庄,以始主名取庄名以示崇尚。
西袁庄
明嘉靖年间,袁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在一庙宇的东西两侧各自择基定居,成家立业,取村名袁家庄,简称袁庄。后将东西两个聚落按方位称为东、西袁庄。此村居西,称西袁庄。
东袁庄
明嘉靖年间,袁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在一庙宇的东西两侧各自择基定居,成家立业,取村名袁家庄,简称袁庄。后将东西两个聚落按方位分别称东、西袁庄。此村居东,称东袁庄。
樊庄
明永乐年间,樊姓人家在此定居立庄,取村名樊庄。明末,陈、车等姓迁入。清末樊姓绝嗣,村袭原称。
苇子园
明初,此处芦苇丛生,有张姓人家在苇丛北侧定居,一面种菜,一面经营芦苇。后形成村庄,取村名苇子菜园,简称苇子园。
西杨庄
明初,杨姓人家由山西诏迁来此,占产立庄,取村名杨庄。后胡姓迁入。清末,杨姓绝嗣,庄袭原称。1982年4月在地名普查中,为与今东枣园乡杨庄相区别,经县政府批准,加方位称西杨庄。
十八里堡
明洪武年间,此处有一临清通往邵固的大道,有人在路旁开设店铺,东距临清、西至邵固均为9公里,路人称此地为十八里新店铺。后形成村庄,以店名取村名十八里新店铺,简称十八里铺,后演写成今名。
姜庄
据姜氏家谱记载:“大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始祖姜慧偕同妻室,肩挑文绅、文晋二子,从山东青州府即墨县姜家大楼迁居临清城西温凉社,不久又迁至此地另行立庄,名曰姜家庄。”后简称姜庄。
小马庄
清顺治年间,马姓人家迁此落居,置田立庄,取村名马家庄,因村小,乡民习称小马庄。后有张、赵、于、王等姓相继迁入。清末,马姓绝嗣,村袭原称。
扈十二里
此村原为刘姓所立,曾名小粮山、小十庄(或小石庄)。明初,扈、王、申姓迁此居住,因距临清城12里,村又较小,为与今东枣园乡大十二里相区别,谦称小十二里庄。后有扈姓删去“小”字,冠以“扈”字,改村名为扈十二里庄,简称今名。
孙槐庄
明永乐年间,孙姓人家自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见有三棵老槐树,枝繁叶茂,便在树周围立庄,取村名孙槐庄。
于庄
明万历年间,于姓人家由今清河县孙庄乡于庄迁此立庄,袭用祖籍村名。
云冯
明永乐年间,云、冯两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云冯庄,简称云冯。后云姓人家因经商迁居临清城内,庄仍袭原称。
高洼
此村最早由薛姓立庄,村名薛庄。后张、韩姓更名为张韩庄。明永乐年间,高氏始祖登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居,后人丁倍增,根据地势洼下的特征,改村名为高洼。
小高洼
小高连系高洼的派生村,因村小自称小高洼。今村已与高洼村成为一体。
胡岗
明永乐年间,胡氏始祖胡礼偕同长子一蕲、次子一林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称胡庄。因村西傍一大土岗,邻村习称小胡岗,简称胡岗。
范付庄
明初,此处居住王、赵两姓,村名王赵庄,至明中叶,王、赵两姓绝嗣,范姓迁入,改村名为范老庄。因村小、人少,邻村习称小范庄。1958年建公社时,该村与付庄合并,称范付庄。
付庄
明末清初,付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付家庄,简称付庄。

老官寨乡
1950年置区。属河北省邯郸专区临清县。1952年改属山东省德州专署。1953年归聊城专署临清县继辖。1957年撤区并乡。1959年改称公社。1962年复称区。1964年12月22日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属临西工委。1965年4月9日属临西县。1966年7月底复称公社,始辖今域。1984年5月1日改称乡至今。因驻地得名。
老官寨
据史载,北宋时此地为屯兵寨址。元初由赫姓建村,因族中一人科举进仕,官任知县,取村名赫官寨。明初,他姓由山东、山西等地奉诏迁入,与赫姓和睦相处。明末,赫姓人丁减少,提议改村名为老官寨。民国初年,常姓出一村长,改村名为常家老官寨。然而,常家老官寨只作为上册的虚名,人们仍以老官寨为正名。
姚庄
明初,姚姓建庄,称姚家庄,简称姚庄。后他姓迁入。清末,姚姓迁至卫运河南白塔窑,村袭原名。
胡小庄
明初,胡氏始祖思道、思贤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思道落居今大刘庄乡胡庄,思贤落居今东枣园乡东枣园。明嘉靖年间,思道五世孙守关从胡庄迁出,在此落居,与祖村相比,自谦为小,故称令名。
郑湾
明弘治年间,郑姓于此立村,因村内有一坑塘,俗称大湾,故村名郑湾。
窦庄
明初,窦姓首居于此,后形成村庄,取村名窦庄。明末,连年灾荒,窦姓迁出,仍袭原名。
赵疃
明末,赵姓从威县赵村迁此,择8处定居,取材名赵八团。后人丁发展,村庄联为一体。村名简称赵团,演写为赵疃。又说,赵姓迁来时,此地为一片沙滩,取村名赵滩,演写为赵疃。
杜洼
据杜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始祖国宝由山东即墨县四槐树村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因村居洼地,取名杜家洼,简称杜洼。
倪庄
明永乐年间,倪姓始祖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取村名倪庄。
杨楼
明初,杨姓始祖奉诏迁此落居,筑一土楼,取村名扬家楼,简称扬楼。后有他姓迁入。清末,杨姓迁出,村袭原名。
千户庄
明洪武年间,马、赵等姓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因念由外地迁来,取村名“迁户庄”,清末始演写为千户庄。
钟庄
据钟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始祖百元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取村名钟家庄,简称钟庄。
汪庄
明洪武年间,李、杨、柏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因周围低洼,每到雨季,不仅本地积水成患,而且四乡客水汇集,有庄浮汪洋之态,故名汪庄。
项庄
明前叶,项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项庄。
黑庄
明永乐年间,黑氏始祖百可、百亮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临清城东门里。几年后二人西迁,百可迁居今大刘庄乡小黑庄,取村名老黑庄子,百亮迁今址,以弟居小、庄名谦称小黑庄,清末改今名。
洪官营
隋代此处有一东西大道,道旁有一店铺,店铺前有两口井,取名双井铺,唐中叶,有回族洪姓二人自行东迁,兄择住临清城,弟落居双井铺。弟衍生5子,人丁兴旺,分支五门,改村名洪五屯。明朝,燕王靖难路过洪五屯,并在此安营扎寨,改洪五屯为洪官营。
曲庄
明初,曲、张等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择高地立庄,取村名高庄,习称高儿庄,写作高尔庄。至清乾隆年间,曲姓人丁兴旺,为村中首户,改村名为曲庄。
白庄
据传,明初,此庄叫“高尔寨”,村庄来历不明。清中叶,村民在村东挖出白姓墓碑一块,上载原村名白家庄,遂复旧称。简称白庄。
仁庄
明初,陈、程、李三姓奉诏迁此立庄,三姓人家和睦相处,议村名时,三姓长者互相谦让,久之不决,后从外村请来一文墨先生,待述其缘由后,先生笑曰:“村名定矣!”遂提笔书村名“三老仁义庄”,三姓僖颜受之。民国初年简称仁义庄,后又简称仁庄梁丽版封神榜。

吕寨乡
1953年设吕寨区,属山东省聊城专署临清县。1957年撤区设乡。1958年成立公社。1962年复称区。1964年12月22日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属临西工委。1965年4月9日属临西县。1966 年7月底复设公社,辖今域。1984年5月1日改称乡至今。因驻地得名。
吕寨
据传,很早以前,村民以吕姓为主,并有大户。宋、元、明时期战乱多发,常有军队在此驻扎,设过营寨,村落故名吕寨。据《临清县志》记载:“汉昭帝封太常江德为榆阳侯,榆阳故城当在今吕寨一带”。
陆村
据陆氏族谱记载:始祖衢乐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自山西洪洞县野鹊窝迁居山东省临清县城西四十里居住,遂名陆家村,简称陆村。次年王姓始祖王贵从山东青州府莱阳县迁入。
西夏庄
据夏氏族谱载:始祖夏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八月自山西潞州洪洞县喜鹊窝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夏庄。后为与东夏庄区别,加方位称西夏庄。
小田庄
明末,田、黑姓迁此立村,因田姓为首户,取村名田庄。清初,李姓始祖九贡由山东省清平县李营子迁入此村。后田姓绝嗣,黑姓迁出,李姓因村小易名小田庄。
司寨
据传,该村原名千户寨。明初,有一年闹洪水,村庄淹没,百姓罗难,仅胡、任、张、马四户幸存,更村名四家寨,简称四寨,后演写为司寨。
杨集
明永乐年间,扬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村,后立集市,取村名杨家集,简称杨集。
小刘庄
明末,杜、刘姓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杜刘庄。至清康熙年间,杜姓迁居今老官寨乡千户庄,刘姓改村名小刘庄。
王铎寺
唐代此地建有兴林寺,规模甚大。明永乐年间,王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王家楼(今大庙村北,已废),后迁至兴林寺侧定居。数世后,出一名士王铎,在朝为官。一次,王铎受命江南平乱,征前到兴林寺祈祷,“如若凯旋,重修庙宇”。出征后,果然旗开得胜,并受皇封。王铎将兴林寺重修一新。乡民念其功,遂将村崇称王铎寺。
大庙
唐贞观年间,乡民聚资建庙一座,有房75间,俗称大庙。明正德年间,王、刘、孙、贸四姓人家先后从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在大庙周围落居,形成村落,以庙取村名大庙。
孟村
明洪武年间,孟、杨、马三姓由山西洪河县沼迁至此,占产立村,因孟姓年长,他姓尊其为大哥,取村名孟家村,简称孟村。
三教堂
相传,唐代村中冯、王二人出门经商,在尖冢过河时,见众人围一佛像,三人合力而不能起。冯、王二人挤进人群试力,佛像沾手而起,众人惊奇。二人认为此为吉兆,将佛像请回村后,盖庙堂3间,置佛于正中,又塑老君、圣人分列其左右,庙堂落成后,香火很盛,即取村名三教堂。
梁村
明永乐年间,梁、唐、张、赵姓人家先后迁此定居立村,因梁姓人口居首,取村名梁村。
河西岗
明初,张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在赵王河西岸堤岗上建村,取村名河西岗。
曹村
明洪武年间,曹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业村,取村名曹村。后有他姓迁入,曹姓移居今樊村乡赵庄,村袭原名。
东村
明嘉靖年间,贾氏始祖从威县迁来。给河西岗富户种地,后孙、王姓陆续迁此落居,形成村落,因居河西岗村东,取村名东村。
高庄
明末,高、张等姓人家迁此,择赵王河东岸高处立庄,取名高庄。
后寨
明洪武年间,张姓始祖张成自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定居,因迷信,从老家带来一老君石像,取村名老君张。数年后,几户人家移居村前无声风铃,挖沟筑寨,始称老君寨。老君张改称小后寨。1945年解放后,改称后寨。
杨圈
明永乐年间。扬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在古堤(鲧堤)弯内立村,被堤半环圈围,取村名扬圈。
石佛寺
相传,今村址西,原有唐代所建寺院一座。寺内供有八尺石雕佛橡一尊,像身瑛珞垂珠,嵌有宝石。村名源于石佛寺院。
前张八庄
明洪武年间,张姓始祖张八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以始祖名定庄名张八庄。清顺治年间,兴姓始祖随驾南下,被贬后隐居此村,后因居住分散形成南北两片,此居南,称前张八庄。
后张八庄
明洪武年间,张姓始祖张八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以始祖名定庄名张八庄。清顺治年间,兴姓始祖随驾南下,被贬后隐居此村。后因居住分散形成南北两片,此居北,称后张八庄。
常庄
明永乐年间,常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常家庄,简称常庄。
蒋庄
明万历年间,蒋、洪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村名蒋家庄,简称蒋庄。
宁庄
明洪武年间,张、宁两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材名张宁庄。后张姓迁出,改称宁庄。
黄夏庄
明初,夏氏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夏庄。为与西夏庄区别,称东夏庄。1938年,黄姓出一乡长,易名黄夏庄。
张夏庄
清初,张姓始祖迁于东夏庄附近立庄,取村名张夏庄。
秦夏庄
清初,秦山、秦中兄弟自清河县迁来、在东夏庄附近立庄,取村名秦夏庄。
郑楼
明永乐年间,郑氏始祖黑风、黄风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初置草房土屋简居,后生财路广,家业暴富,盖楼一座,取村名郑家楼,简称郑楼。
以上信息摘自《临西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