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龙河高台狮舞:高尚的艺术享受-重庆丰都
相传狮舞最早起源于武林,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南、北两个门派都想称霸武林,但都恪守武德,彼此之间不想兵刃相见,便相互约定以舞狮来一决高低。两派比赛时引来无数群众观战,到后来也没个胜负,因为南北两派本来就是各有所长。
但大家见舞狮表演观赏性强,场面又很热闹,便将之引入日常生活中一些比较喜庆的场合,舞狮表演便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沿袭至今,龙河高台狮舞便是民间狮舞发展起来的一枝独秀。
2009年,我县完成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将龙河高台狮舞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历史悠久的狮舞
舞狮是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台北沉睡了,韩艺博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向应天,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及各国唐人街都相当盛行舞狮。
站立
舞狮起源众说不一。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较为可靠的说法是: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丁凤云,“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重生农家乐,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高杆舞狮
龙河镇位于长江支流龙河的上游,地处我县南岸山区腹心地带,与石柱接壤。据传明朝女将秦良玉出征时曾多次路过此地,当地居民也喜欢上了武术,民间狮舞在龙河镇一直都比较盛行冉建新,慢慢地把很多武术动作加入到狮舞中柳若馨,融入了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各种神态。舞动起来再回首吉他谱,为了增加观赏性,有的舞狮队伍增加难度,把狮子搬到桌子上、高杆上进行表演,最后发展成为高台狮舞。狮子在高台方桌上欢腾跳跃,辗转腾挪,为节日平添了许多喜庆和热闹。
艺术特征明显
现在中国流行的狮舞,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动作细腻诙谐,主要表现狮子的活泼及嬉戏神态,如抢球、戏球、舔毛、搔痒、打滚、洗耳、打瞌睡等,富有情趣性;“武狮”则重技巧和武功的运用,如腾、闪、跃、扑、登高、走梅花桩等高难度动作,表现狮子的威武性格,高台搭就,锣鼓唢呐响起,舞狮开始了。
准备
龙河高台狮舞,便是“武狮”的代表之作,舞狮用的高台,是用八仙桌一张张重叠起来的,这种大方桌,在当地几乎家家都有,木质坚硬,做工考究,十分牢固,亦称“八仙桌”。高台有两种叠法,一种是将方桌一张接一张往上叠垒方山子传翻译,高约四丈,上下等大,四角边条成一线。一种是先在地面摆放两张作为基础,再一张一张叠成塔状血族维他命,少则三四张寻侠官网,多则七八张。无论哪种叠法,桌与桌之间都要垫上稻草等摩擦力较大的物质,便于防滑。高台,没有任何保护设施,一招一式,靠的全是真工夫,所以各个环节,都来不得丝毫马虎。
准备上桌子
高台狮舞表演的角色主要有7个人刘东立,大头和尚一个,狮子一只(2人),打击乐队四人,有时候会根据需要增加一个叫“猴子”的角色,大头和尚头戴面具,右手持破蒲扇,左手持一佛尘,不停敲打狮子,动作诙谐喜剧,豌豆苗惹人发笑。扮演狮子的两人,下着灯笼裤,裤上缀毛线,状似狮腿,脚穿软底鞋,便于翻滚跳跃时掌握平衡。两人身披布做的狮皮,随大头和尚暗暗发出的指令在木桌搭建的高台上做各种动作,如翻筋斗、倒立、倒挂金钩、爬杆等,表演灵活多变,惊险复杂,充分体现了艺人高超的技艺,另四人分别持大锣、鼓、钹、碗锣打击出声响伴奏,并用不同的节奏营造气氛,让场面热烈,观赏者也能得到高超的艺术享受。
跃上方桌
一个舞狮班子一般由十多个人组成,真正能够登台表演的却只有经过多年训练的两人。“雄狮”在大头和尚的引导下,时而左蹦右跳,时而摇头摆尾,时而扑地翻滚,时而腾空跃起,刚柔相济,惟妙惟肖,平地表演完毕,狮子开始登台,在锣鼓的铿锵声里路易斯杰西,狮子沿台盘旋,且攀且舞古诗苑漫步,到达台顶王江民,昂首睁目,一声长吼。狮子在台顶尽情表演,或抖毛、或搔痒、或舔脚,文与武、刚与柔、庄与谐、力与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舞狮的高潮是“踩斗”,狮子站在方桌的四条腿上,四脚轮流交换位置,不断变换方位,高台摇晃,惊险迭出,观看的人们常常被惊出一身冷汗。
代表性传承后继有人
龙河目前能够进行高台狮舞的队伍由秦丽军带领,2013年在长寿社区艺术节上表演获得二等奖,受到观众好评。
今年33岁的秦丽军是龙河镇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十多年前对舞狮表演产生兴趣,遂拜师学艺,综合各家艺术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后组建了一支队伍,常年在附近乡镇及农村进行舞狮表演。
四平八稳
近日,记者到龙河镇采访,当日正逢赶集,刚走上街头,就听见一阵锣鼓声从远处传来,很多群众驻足观看。记者挤进人群中逆境无赖,看见两人拿着锣鼓,一头狮子正在地上不停地跳跃,随着鼓点的变化,狮子跳跃、 翻转、扭身、甩尾,直走到附近安放的一张桌子附近,做足了准备活动,此时鼓声低沉,如雨点一般,仿佛在等待着什么。随着“咔喇”的清脆一声,鼓声如雷,狮子突然立了起来,舞狮头的小伙子站到了舞狮尾的小伙子的肩头,随后跳下,然后跃上了方桌,两人就这样矗立在高高的桌子上,向四面八方的群众展现雄威。
“三分狮,七分舞楚汉棋缘。”的确,狮要舞才能显出威猛。只见站在方桌上的狮子不停地转动狮子头,狮尾紧跟其后,跃跃欲试,狮身跟随狮子头有节奏地舞动着,引得围观的群众一片喝彩。“好看,好看,舞得好……”人群中发出赞叹声。
中途交流歇息
随着一声高亢的鼓声,狮子跳到了地面,完成了表演。同行的龙河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说,那个打鼓的就是秦丽军破馆珍剑,表演的是他团队中的两名队员,记者上前和表演完后的秦丽军攀谈起来。
“为了更好地表演好舞狮,我先后到浙江、福州等地找有名气的老师学习。”如今,秦丽军也有自己的徒弟。
记者手记
龙河镇位于长江支流龙河的上游,地处我县南岸山区腹心地带,境内龙河流域的岩棺墓葬群和白山洞悬空寺遗痕,更是验证着这片土地上厚重的历史文化。高台舞狮是这一片热土上保留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梵妳卡波,让其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能看到这一集文化、武术、杂技等一体的艺术表演。
采访中,作为这一文化的传承人秦丽军表示,他力争发扬光大这一文化,但是也有诸多困难,比如资金有限,招收徒弟难。很多年轻人不能坚持学习,往往是半途而废。想想也是,每天坚持练功几个小时以上,从学马步、练跳、踢腿、打桩、腾跃,到学习舞狮的各种套路等,付出往往与回报不成正比,年轻人不能坚持也有一定道理。
记者认为,对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给予一定的发展资金,助其健康传承,这样才能后继有人。同时,还要尊重历史文化,让那些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去学习,也乐意去学习,从而让这一非物质文化得以延续。
来源:丰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