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贵池区政府网中醫八卦臓象學說:脾配坤卦-易學與健康學堂

全部文章 admin 2015-02-15 228 次浏览
中醫八卦臓象學說:脾配坤卦-易學與健康學堂

脾配坤卦,八卦象數為8。方為河圖之中,位為中。五行屬土,四季屬長夏。脾為後天之本,是倉禀之官(與胃合作),脾為谏議之官,主升清降濁,主統血。其華在唇,其充在肉,開竅于口。脾與胃互為表裏,胃配艮卦。與脾臟有關的經絡為:足太陰脾經。與胃腑有關的經絡為:足陽明胃經。
《周易本義》說:“坤者,順也,陰之性也。……陰之成形者莫大于地。此卦三畫皆偶,故名坤而象地。重之又得坤焉,則是陰之純順之至,故其名與象皆不易也。”《易彖》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何夢瑤說:“脾臟居中,為上下升降之樞紐,飲食入胃,脾為行運化于上下內外,猶土之化布于四時,故屬土,于卦為坤為艮。”
脾臟居于中焦,是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性喜燥惡濕。
脾臟的生理功能:
脾主運化贵池区政府网。脾的運化之功分為二,一者為運化水谷之精微,將胃納入而腐熟後的水谷之氣,敷布到人體各個臟器野兽与乡巴佬。《素問魔女的赎罪?經脈別論》說:“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五經並行,會于四時五臓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即是講此。二者為運化水濕之形體,是為升降水濕的樞紐。水濕流布,既離不開肺之宣化,腎之溫化,也離不開脾之運化。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脾為倉廩之官。為營所居,化生血液,營養全身。《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中焦,……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都是講脾在中焦具有生血之功。
脾具統血功能。《難經?四十二難》說:“脾主裹血。”人體之血液,為心所主,為肝所藏姗娜娜足浴,為脾所統,三者缺一不可。脾之統血,有艮止之意。血失統則外溢,其上溢則鼻衄,其下溢則崩漏。補脾則血止,使離經之血歸統血脈之中而不得妄行。所以,脾主統血。
脾贜與人體各部具有密切的相關關系。
脾贜其華在唇,其充在肌。?《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脾,……其華在唇四白。”《素問?五臟生成論》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口唇的顔色光澤可以反映脾臟的功能。唇赤則脾熱,唇淡則脾虛99战歌网。《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四肢皆禀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四肢肌肉的運動技能狀態取決于脾臟水谷之精氣的滋養。脾臟功能良好,則肌肉堅壯,四肢發達。脾臟功能衰退,則肌肉消瘦,四肢痿弱。
脾臟開竅于口。《靈樞?脈度》說:“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素問?金匮真言論》說:“入通于脾,開竅于口。”都講人之口味與脾臟有關。脾中蘊熱,可致口中甜味。脾臟虧虛赞汉字,亦令口中乏味。脾濕不化,口裏可致濁膩不爽。
脾臟其合于胃。脾胃兩者一裏一表,一陰一陽,一臟一腑,一升一降,關系極為密切七重变。脾為陰土,體濕喜燥,主于運化,其氣自下而上,以升為主。胃為陽土,體燥喜潤,主受納唐爽,其氣自上而下,以降為主,脾胃同為倉禀之本,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以供給機體的營養需要。《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與胃以膜相連耳憨夫成龙,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便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脾胃經脈相連,彼此絡屬。
脾臟與腎臟的關系。脾為坤卦,為後天之本,萬物資生。腎為坎卦,為天一生水,萬物之始,為先天之本。腎為二陰一陽,水中之火可溫生脾陽,通于土氣可灌溉四傍。
脾胃病都有寒熱虛實的不同,脾病常見腹痛腹脹、泄瀉、浮腫、少氣乏力;胃病常見脘痛、不欲食、嘔吐、嗳氣、呃逆等。
(1) 脾氣虛
脾氣虛多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
主要表現:
納少,脘腹脹滿,食後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光白或萎黃,或見浮腫或消瘦,舌淡苔白。
機理分析:
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水谷內停,故納少,脘腹脹滿。食后負擔加重,故腹脹更甚。水濕不運,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虛日久,肢體失養,故神倦乏力。中氣不足,故少氣懶言。脾虛失運,水濕浸淫肌表,故面色光白浮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日久可致營血虧虛,或氣血兩虛。肌膚失去血的濡養和溫煦,可致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陆军野战医院,脾氣虛弱之象。
脾虛的變化較多,不同的人表現差異很大。但作為脾虛,不難與心和腎相鑒別,心和腎各有獨特的定位症狀。與脾密切相關的是胃腸兩腑。
由于氣虛多歸于脾、故胃腸氣虛多從脾治。
改善脾氣虛的健康象數基礎配方為80?20?60,最好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隨證加減。
(2) 脾陽虛
脾陽虛是指脾陽虛衰、失于溫運。多因脾氣虛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過用誤用寒涼藥物,或腎陽虛衰所導致。
主要表現:
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白帶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白滑。
機理分析:
脾陽虛衰,運化失職,故腹脹納少。陽虛,則寒從中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陽虛水濕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脾陽虛,不溫四肢,故形寒肢冷。中陽不振,水濕內停,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肢體浮腫。滲注于下,則婦女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為陽氣虧虛、寒濕內停之象。
脾陽虛即脾氣虛加上寒象,脾陽虛往往有較長的曆史,逐步發展而來。
改善脾陽虛的健康象數基礎配方為380?60?50,最好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隨證加減。
(3)中氣下陷
中氣下陷是指脾氣虛引致筋脈弛緩不收(松弛)、臟器脫垂。因飲食、勞倦傷脾或久病傷脾、脾氣虛、脾陽虛陷、升提失司所致。
主要表現:
脘腹墜脹,食入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不止,甚至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伴有頭暈目眩、肢體困重倦怠、聲低懶言、舌淡苔白。
機理分析:
脾氣虛衰,運化失司,內臟得不到氣血精微之供養,使臟器虛衰、升舉無力而下垂,如子宮下垂、胃下垂等万瀛女。胃下垂,則胃脘墜脹,食後氣陷更甚,故脘腹更覺不舒。中氣下陷,便意頻頻,肛門重墜,或久痢不止,肛門外脫。脾主散精,脾虛氣陷,致精谷不能散布而下注膀胱,故小便混濁如米泔。脾虛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中氣不足误杀瞒天记,故見肢體困重倦怠、聲低懶言、脾氣虛弱之象。
脾氣下陷包括脾氣虛、臟器下陷,如胃下垂、子宮下垂等;氣機下陷,頭暈目眩;精氣下陷、小便混濁如泔、白帶清稀等。
改善中氣下陷的健康象數基礎配方為80?20?50,最好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隨證加減。
(4)脾不統血
脾不統血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的表現。常因久病脾虛或勞倦傷脾等因素引起。
主要表現:
便血,尿血,肌衄,齒衄,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常有眩暈、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少便溏、面色無華。
機理分析:
脾有統血的功能,脾氣虛,則統血無權,血離經妄行,出現出血症。血脫于下,見便血、尿血,溢于肌膚則見肌衄。脾虛統血無權,衝任不固,則見婦女月經過多,甚至崩漏。脾氣虛,氣血生化不足,故眩暈、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肌膚失血懦養,故面色無華。脾虛水谷難化、濕濁內生,故食少便溏。舌淡苔白,為虛象。
脾不統血除外傷所致出血、內傷所致出血,多因邪熱和瘀血。邪熱往往一派熱象,血色鮮紅;瘀血則病程多長、血色暗淡。脾不統血,血色多偏淡,有明顯脾虛之象。
改善脾不統血的健康象數配方為30?80?60?40,最好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隨證加減。
(5) 寒濕困脾
寒濕困脾主要表現是寒濕內盛、阻困中陽。多因飲食不節、嗜食生冷,淋雨涉水、居處潮濕以致內濕素盛引起。
主要表現:
脘腹脹悶疼痛,泛惡欲吐,納呆冒顶片帮,口淡不渴,便溏,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晦暗如煙熏,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婦女白帶多。
機理分析:
過食生冷,寒濕內侵,脾陽受困,運化失司,故脘腹部脹悶疼痛,納呆。胃失和降,則泛惡欲吐。寒濕為陰邪,陰不耗津,故口淡不渴。濕注腸中,則便溏。脾主肌肉,濕性重濁,故頭身困重。濕阻氣滯,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外榮肌膚,故面色不榮。脾為寒濕所困,陽氣不宣,膽汁外溢,故面目肌膚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熏。寒濕阻遏陽氣,不能溫化水濕,泛溢肌表,故肢體浮腫。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短少风声鹤唳造句。寒濕內盛,則舌淡胖,苔白膩或白滑。
寒濕困脾與脾陽虛兩者皆有脾失健運、寒象以及濕阻的表現,但側重點不同,寒濕困脾屬于寒濕內侵、中陽受困,屬實證,病程短。
脾陽虛證是陽虛失運、寒濕內生。
改善寒濕困脾的健康象數基礎配方為380?20?50,最好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隨證加減临沂老徐。
(6)濕熱蘊脾
濕熱蘊脾是濕熱內蘊中焦,由于過食肥甘酒水,或感受濕熱外邪所致。
主要表現:
脘腹痞悶,嘔惡納呆,小便黃,大便溏泄,肢體困重,丁秋星皮膚搔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
機理分析:
濕熱之邪蘊結脾胃,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故脘腹痞悶、嘔惡納呆。脾主肌肉,濕性重著,脾為濕困,故肢體困重。濕熱下注,則大便溏泄,小便短赤。濕熱內蘊脾胃,熏蒸肝膽,膽汁外溢肌膚,故面目發黃,皮膚搔癢。濕遏熱伏,熱處濕中,濕熱郁蒸,故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舌紅、苔黃膩,為濕熱內盛之象。
改善濕熱蘊脾的健康象數基礎配方為03800?02600?400,最好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隨證加減。
(7)胃陰虛
指胃陰不足,由于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後期陰液被耗,或嗜食辛辣,或五志化火導致胃陰耗損引起胃陰虛。
主要表現:
胃脘隱痛,饑不欲食,脘痞不舒,干嘔呃逆,口燥咽干,大便秘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
機理分析:
胃陰虧虛,胃陽偏亢,虛熱內生,胃失和降,故胃脘隱痛,饑不欲食,脘痞不舒。虛熱內擾,胃氣上逆,則干嘔呃逆。胃陰虧虛,上不能潤咽喉,則口燥咽干;下不能潤大腸,故大便干結。舌紅少津,為陰虛內熱之象。
胃陰虛與胃火兩者均有熱象。所不同的是一為虛、一為實。實以口臭、苔黃、舌質蒼老為特點,當胃火向胃陰虛過度時,兩種症狀可交替出現,即可認為是胃陰虛火旺。
改善胃陰虛的健康象數基礎配方為7200?400?600,最好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隨證加減。
(8)食滯胃脘
食滯胃脘是指食物停滯胃脘。多由飲食不節或脾胃素虛、運化失職所致。
主要表現:
胃脘脹痛,厭食,嗳腐吞酸,或嘔吐食物,吐後脹痛減輕,或便溏,瀉下臭穢酸腐,舌苔厚膩。
機理分析:
胃氣以降為順,食物停積胃脘,氣機阻滯,則胃脘脹痛。食積于內,拒以受納蕲春教育网,故厭食。胃失和降,濁氣上逆,則嗳腐吞酸,或嘔吐食物,吐後實邪得消情迷海上花,胃氣通暢,故脹痛得減。食濁下行,積于腸道,可致便溏,瀉下酸腐。胃中濁氣上騰,則舌苔厚膩。食滯于內,一派實證之象。
改善食滯胃脘的健康象數基礎配方7200?1600?400,最好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隨證加減。
(9)胃寒
指陰寒停留于胃腑的現象。多因過食生冷所致la域名。
主要表現:
胃脘疼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疼痛,遇冷尤甚十三岁秀雅,得溫痛減,口淡不渴;或伴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喜溫,食後痛減;或伴有胃脘水聲漉漉,嘔吐清水,舌淡苔白。
機理分析:
胃寒分寒邪犯胃和胃氣虛寒兩種
寒邪侵襲人體、陽氣受傷為虛寒,陽氣被遏為實寒證。
寒性凝滯收引,寒留胃脘,氣滯不通,故胃脘疼痛。寒為陰邪宁次之死,得冷更加凝滯,故疼痛遇冷加劇,得溫痛減。陰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如果病程遷延不愈,陽氣被耗,則由實證轉為虛證。脾氣被遏,則神疲乏力。陽氣不能溫煦肢體,故形寒肢冷,喜溫。進食後陽氣振奮,故疼痛緩減。胃氣虛寒不能溫化精微,致水液內停成為水飲,飲停于胃,故可聞胃脘水聲漉漉。隨胃氣上逆,可見嘔吐清水。舌淡苔白滑為陰寒內盛、水飲內停之象。
與脾病相鑒別:胃寒重在胃痛,脾則重在腹瀉;脾病多虛、胃病多實,胃寒虛象不顯著。
寒邪犯胃與胃氣虛寒區別在病程,寒邪犯胃為新病突發,而胃氣虛寒往往病程長,遷延不愈,症狀較輕又兼有一定的虛象,如長期的胃脘部怕冷、喜溫、面色少華等。
改善胃寒的健康象數基礎配方為70?50?60,最好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隨證加減。
(10) 胃熱
胃熱是指胃火熾盛。多由熱邪犯胃或情志不舒郁而化火,或平素過食辛辣肥膩、化熱生火等所致。
主要表現:
胃脘灼痛,嘈雜泛酸,消谷善饑,渴喜冷飲,或齒龈腫痛19岁的纯情,甚至潰爛充血,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
機理分析:
胃熱內熾,胃絡脈氣血壅滯,故胃脘灼痛。肝經郁火,橫逆侮胃土,肝胃氣火上逆,故嘈雜泛酸。功能亢進,故消谷善饑。熱盛傷津,故渴喜冷飲。胃經絡于齒龈,胃火循經上行,氣血壅滯,故牙龈腫痛,甚至潰爛出血。熱傷血絡,血熱妄行,故牙龈出血。胃中濁氣上泛,故口臭。熱盛傷津,腸失濡潤,故大便秘結。小便化源不足,故小便短赤。舌紅苔黃,俱是熱盛之象。
通常出現胃痛、嘔吐、吞酸等咎于胃,而腹脹、腹瀉則歸之于脾。
胃痛或胃氣上逆均為胃熱。有口腔、齒齦紅腫破碎者,稱胃火上炎;有吞酸者稱肝火犯胃。
改善胃熱的健康象數基礎配方如下,最好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隨證加減:7200?400?1600或0072?004?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