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远古海滩中风气虚病机与证治探讨(一)-麗東書院

全部文章 admin 2016-12-27 294 次浏览
中风气虚病机与证治探讨(一)-麗東書院

作者:丁元庆
编辑:兰姣
气虚是中风的基本病理因素。气虚既见于中风恢复期与后遗症期,也常见于急性期,但更多见于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关于中风的气虚证,较早见于李杲《东垣十书》,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予以阐发,王清任《医林改错》光而大之,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则对王清任之说贬中有褒。近30多年来,对中风气虚证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然而,对中风急性期气虚证治尚需进一步深化。
1 关于气虚证的一般认识
1.1 导致气虚的原因
1.1.1 劳倦耗气气主推动鼓舞。劳力操作,用脑思考,喜怒哀乐,无不以气为动力。思虑劳神,损伤元气。劳倦过度王冰洋,气耗不续,久则导致气虚。故有“劳则气耗”之说。
1.1.2 年老体虚 年龄与气虚的发生存在必然联系。对此彭登怀,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这样说:“东垣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新藤惠美。”中风发病于50岁以后明显增多,占发病率的85%以上。增龄是导致气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老年性中风尤其需要重视。
1.1.3 形盛气衰 肥胖是中风发病的常见体型摸乳募捐,其发生主要责之营卫失常,以致气虚、湿生、痰浊内结是主要病机。《丁甘仁医案·类中案》明确提出“体丰者,气本虚”。同时记载“黎左”中风案,“二年前右拇指麻木,今忽舌强语言蹇涩,右手足麻木无力,脉象虚弦而滑,舌苔薄腻。此体丰气虚万浩郦城,邪风入络代号飞鸟行动,痰阻舌根,神气不灵。”
1.2 气虚引发中风的病机
气虚不运,推动鼓舞失职,脏腑官窍失用是导致中风喎僻不遂的基本病机。对此,王清任先生在《医林改错·半身不遂本源》这样说:“半身不遂柯奂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放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放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功,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贝齐库尔,不遂者佘赛花,不遂人用也。”
1.2.1 气虚血瘀 气为血帅,血之运行听命于气。自王清任以降,气虚血瘀被认为是中风最常见的虚性证候。因此,围绕气虚血瘀的研究颇多,取得了诸多学术成就。然而,同时带来误解,以为气虚血瘀就是中风气虚的全部。
1.2.2 气虚痰阻 气虚不化,痰湿内生。脾肺气虚,气化失常,脾虚湿滞,肺虚不布,津液内停,孳生痰浊。
1.2.3 气虚脉痹 气虚推动无力,鼓舞失常,腠理开合失职,血液津液停滞变生痰浊瘀血,成为中风病理基础。
1.2.4 清阳不升 清阳之气上出于头面诸窍,滋养元神之府。气虚则升腾蒸化之力减弱,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官窍与元神失养,神机失用火星幽灵,发生中风。
1.2.5 生化乏源 气能生血。《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脾虚运化失健,肺虚输布无权,则天地之精气进入人体难以产生水谷精微古樵网,气血失于生化,神机失用。
1.2.6 元气衰败 人以元气为本。元气虚损则病,元气衰败则亡。《景岳全书·非风》:“盖其阴亏于前,而阳伤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金甜甜,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此非阳气暴脱之候乎。故其为病而忽为汗出者,营卫之气脱也。或为遗尿者,命门之气脱也。或口开不合者,阳明经气之脱也。或口角流涎者,太阴脏气之脱也。或四肢瘫软者,肝脾之气败也。或昏倦无知、语言不出者,神败于心,精败于肾也。凡此皆冲任气脱,形神俱败而然,故必于中年之后,乃有此证。”《景岳全书·非风》:“非风遗尿者,由肾气之虚脱也,最为危证。”《医林改错·半身不遂本源》:“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
2 中风气虚证
2.1 中风气虚证表现
喎僻不遂,口角流涎,面白或萎黄,肌肉松弛,或有肢体肿胀,大便溏薄,或大便困难,排便无力,舌质淡或暗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弱。或兼有阴虚、血虚的见证替罪新娘。《景岳全书·非风》:“非风麻木不仁等证,因其血气不至,所以不知痛痒。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木不已,则偏枯痿废渐至日增,此魄虚之候也。”
需指出,中风气虚应当包括元气衰败证在内,通常将元气衰败证归于脱证范围,不可不知。彭家驹
2.2 气虚一般特征
半身不遂,瘫痪不用,肢体软弱无力,面白无华,精神不振太平柜,反应迟钝,舌质淡或胖,舌苔薄白,脉弱。此外,尚可伴见眩晕、健忘、疲惫、乏力等症状九州牧云录。
2.3 气虚兼夹证
中风气虚可以出现许多兼夹病机,表现为以下证候。
2.3.1 气虚夹瘀证 亦即气虚血瘀证。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虚推动无力,则血失鼓舞,滞而不行,或行而不畅发泄拳击,则为气虚挟瘀之证。
2.3.2 气虚夹痰证 气虚津停,津停痰生,因此,气虚者又常夹有痰浊、水湿。《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阳明虚,内风动,右肢麻痹,痰多眩晕。”
2.3.3 气阴两虚证 气虚生化之机失常,则气虚血虚、气阴两虚在所难免。面白无华,或口燥便干,舌苔少,脉细弱是其征象。
2.3.4 气虚夹滞证 二便排泄赖气之推动,气虚则失却推动之力,大便虽不干燥,但却排便困难翼城天气预报。
2.3.5 气虚有五脏之异 五脏藏精气神起国度,精气不外气血阴阳。因而,五脏皆有气虚。中风气虚血瘀证主要责之脾肺气虚;此外,远古海滩肝肾心亦皆有气虚见证。
2.3.6 气虚外感 气虚卫外不固,邪气自外而受,是为正虚邪中。《丁甘仁医案·中风案》:“罗左,年甫半百,阳气早亏,贼风入中经,营卫痹塞不行,陡然跌仆成中幼稚完歌词。”
2.4 中风气虚与病程相关
中风发病急骤,病程缠绵,难以速除。 其病初起,病势急,病情重,邪实突出。邪实易于伤正,而若兼有治不得法,则极易伤正。因此,随中风病程延长,发生气虚证的概率也在增长。气虚在中风初起即存在,但所占比例较小,而随病程迁延,则渐次增多,最常见于发病后3~6周。在一定时间内气虚证与病程成正比。
本文曾经为我校硕士研究生专业课教学内容使用,见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讲义》(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此次发布锋之芒,作者做了补充完善。本文由“麗東書院”微信平台编校发布,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中风气虚病机与证治探讨(二)
版权声明
本平台作品为“麗東書院”原创,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禁止其他网站及个人匿名转载。欢迎进行学术、临床交流,期待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