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古与今 漳州四座桥-芗城晴空
“
横亘在九龙江西溪的桥,特别是战备大桥、中山桥、南山桥、水仙花大桥四座桥,连着旧城与新城,记录着漳州的过去与现在天使奥斯卡,见证了九龙江两岸由北而南的发展趋势,见证了漳州改革开放40年的变迁,在熙熙攘攘中,串起了漳州的古与今。”
▲新貌:从东往西远眺,璀璨“四桥”竞妖娆
▲远眺九龙江下游,从近到远可见中山桥、战备大桥、东新桥(又名新桥李政颖,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初淡出历史)
水仙花大桥
穿过桥便是花海
▲水仙花大桥
水仙花大桥原暂定名西洋坪大桥,工程2005年10月开工,2007年11月竣工,它是芗城区连接桥南新区的主要通道之一,北起市区瑞京路,南至南江滨路,成为西环城路横跨九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开始,不断有市政协委员提议更名,2014年漳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公告,启动西洋坪大桥(规划名)命名工作,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桥梁名称。随后参照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市民建议,并报请市政府批准,最终于2014年5月,更名为“水仙花大桥”。高挂在桥上的牌匾“水仙花大桥”这五个字,采用繁体字,是在南宋名家朱熹的书法作品中找出,合在一起形成。朱熹在漳任职期间,与水仙花有深厚渊源,写过赞咏水仙花的诗词,而漳州一些水仙花的传说,也和朱熹有关,因此采用他的字体。
▲水仙花大桥夜景
如今,穿过水仙花大桥,便是位于漳州高新区的水仙花海。在水仙花种植期间,远远便能看见一大片绿意葱葱的水仙花田围绕于圆山脚下,迎着阳光和清风恣意摇曳,美得令人心醉。
战备大桥
漳州首座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桥
老漳州人对战备大桥情有独钟。每当夏秋之交,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总喜欢到大桥上散步吉米来吧,领略江上的渔火,沐浴凉爽的江风。漳州原战备大桥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针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对台形势,有关部门将这座桥命名为“战备大桥”。那时设计标准较低,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被鉴定评估为危桥,2000年被拆除,并在原址上重新修建。
▲战备大桥旧貌 漳州市档案馆 供图
2001年7月,一座单索面的三跨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大桥竣工通行了,它造型优美,技术含量高,是漳州市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第一座桥,仍沿用“战备大桥”的命名。如今,走在战备大桥桥面上,桥面已加宽,汽车、自行车、人,各行其道,畅通无阻。
▲战备大桥 漳州市档案馆 供图
战备大桥与威镇阁(八卦楼)、 江滨公园等众多景点相邻要走的阿老表,成了漳州主要旅游景区珍人真事。
南山桥
展现漳州古城风韵
▲南山桥
在漳州桥的建设中,最值得大书特写的,是今年初改造、提升的南山桥。南山桥原名新中山桥,2015年命名朱门生。作为连接九龙江两岸的一条重要通道,中山桥被鉴定为危桥禁止通行以后,漳州市于2008年6月动工建设新中山桥。新中山桥南端桥址不变,接双庵路,北端向西推进200米、与现在的钟法路相接,2011年建成投用。
▲2011年建成投用的新中山桥 漳州市档案馆 供图
随着南江滨路的建设及桥南南湖公园的开建,为了使南山桥能将桥南南山寺、南湖与古城链接起来,市政府对其进行改造。以修文西路和钟法路交叉口西侧为开始节点,架设天桥至宋河,再通过廊道连接至钟法路水闸及南山桥,同时将南山桥改造提升为廊桥。南山桥现有的栏杆改造为闽南特色的仿古木栏杆,主跨中央上修建一座闽南特色的重檐歇山顶廊门,两边各建两座四角古亭,这样整体风格与南山寺、漳州古城的风格相符。
▲南山桥
南山桥改造提升后,与飘带人行天桥一道,与两岸景色有机融合,展现出漳州千年古城风韵。航拍下的彩虹桥、南山桥,连接成一把熠熠生辉的吉他,流光溢彩,一时成为网红。飘带人行天桥、南山桥使古城变得年轻,使漳州更加充满生机。
▲南山桥上赏美景
中山桥
中国首座以孙中山命名的桥梁
漳州人对中山桥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在“老漳州”的记忆中,中山桥上的人流、自行车,总是密密实实郑毅洁,车铃震天,车挨车,人挤人。邹丽这一壮观,该是昔日自行车王国普通的一天,也是城市生活崛起的一个标志。陆雨棠
▲2000年的中山桥 吴明晖 摄
中山桥是漳州历史上第一座横跨九龙江的石桥,中国首座以孙中山命名的桥梁ntrqq。中山桥俗称旧桥,跨九龙江西溪下游南河即南门溪。旧桥原名南桥,又名通津桥,民国时更名中山桥。桥建于宋朝绍兴年间,当时为浮桥,在宋朝嘉定元年改建为石桥。民国时由孙宗蔡先生集资修建谭凯欣,用钢筋水泥改造,名“南薰桥”。后来北伐军入漳州,改名为“中山桥”,并建桥亭。时光飞逝瀛新园,历经风雨的中山桥也逐渐老化,2002年被鉴定为危桥,禁止机动车通行;2005年6月实行禁行封闭,行人也被禁止通行。
▲修葺一新的中山桥
中山桥几经修葺,仍保留原有的古香古色,市政府还矫正维修中山桥亭,立修造桥者孙宗蔡铜像,把它修建成漳州江滨公园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区。
选自2018年9月11日《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