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热带雨林”-临港海洋高新
点击标题下▲「临港海洋高新」▲可快速关注
临港科创中心主承载区建设的理想状态,就是形成“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圈,在大工程、大基地的周边,吸引一批寒武纪这样的创新企业,来临港聚合生长。为此,临港不仅要争取大项目落地,还要搭建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
5月5日14时01分,上海浦东机场,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成功首飞,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此时,离首飞地20公里远的临港地区,有一群人也在关注这一历史时刻,而且心情比任何人都复杂:他们是来自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的科研人员大别山石窟,作为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队”,他们深知,必须尽早为国产大飞机装上一颗“中国心”,而梦想实现的地方就在临港。
同样在临港,另一支科研队伍此刻却在向地球最深处进军。这里正在建设的中国深海观测网数据中心,将是未来中国海底观测的“头脑总部”。
去年6月黄金蜜蜡,上海市委提出,临港要继续瞄准国际水平日曜转生,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体承载区。一年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自主制造的“四梁八柱”在临港得以建立和完善,“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逐渐迸发出蓬勃向上的内生动力,产业供给跃上新台阶,临港已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制造的新高地。
“参天巨树”相继落户
要在临港寻找中国航发总装交付、试验和大修维护基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车沿着海边护堤一直往前开龙船调简谱,海风带着初夏的味道吹进车窗,远处海浪翻滚,浪尖依稀有几点沙鸥的身影。中国最高端的制造团队,难道“隐居”在如此偏远之处?
然而,寂静中往往蕴含着强大的爆发力,正如这些年的临港。
“国产大涵道比涡轮风扇窄体客机发动机,”一口气念出一串术语精力沛,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陈国庆刻意顿了一顿,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其实简单说,我们这个项目就是为C919配套生产发动机。”当然,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件“简单”的事:全世界200多个国家,能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屈指可数;一架飞机价值数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的价值体现在发动机上;中国制造2025计划设定了百大工程,位列第一的就是航空发动机……
无需多言,在临港这片滩涂上,将要诞生的是中国最澎湃、最富动力的一颗“钢铁心脏”。
同样在寂静中积蓄力量的,还有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临港基地。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临港基地已经建成15个国家级实验室,长期固定在临港基地工作和生活的人员有80余人。依托于临港基地,“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大科学工程于去年成功落户上地狱伞兵海。按照发展规划,临港基地将继续建设包括“海底观测大数据中心”、“海洋机电实验室”等在内的一系列实验室。未来,这里能看到所有海底观测数据图像,甚至能操控海底机器人,进行水下作业。主持这项工程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每次穿梭于这些实验室时,都很兴奋,“我们正在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弯道超车。”
国产航空发动机、中国海底观测数据中心、国内首个大硅片生产基地、世界领先的脑智工程项目……正是这些国家级、世界级的大工程、大项目,如今支撑起了临港科创中心主承载区的“骨架”,犹如热带雨林里的参天巨树。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说,“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这是临港从诞生之初就确立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联合大企业、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围绕一个‘大’字做文章,正是临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区,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鲜明特色。”
各类创新“聚合生长”
身着休闲服、脚穿运动鞋,加一个双肩包,陈天石的打扮像极了普通的IT男。然而,年仅32岁的他,不仅是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同时还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公司的名字是上海寒武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服务器芯片研发。之所以用“寒武纪”命名公司,源于陈天石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就像地球物种在寒武纪迎来大爆发,他希望在人工智能时代,也能出现一次技术的大爆发。
数月前,陈天石将公司搬到了临港,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比较安静,对科研人员来说是再好不过的地方。”更重要的谢秋萍,在人称“绿房子”的临港产业服务中心,包括寒武纪在内的一批人工智能研发团队,跟随着脑智工程项目一起入驻临港。“当行业文化、科创氛围、优秀人才汇聚临港时,这里将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地,形成独特的人工智能产业文化,我们不能错过。”陈天石说。
以大树为中心,不同种类的植被竞相生长,形成丰富多彩迹美珠里,千变万化,又自给自足的生态体系,这是自然界中最具生命力的创新方式。在陈杰看来,临港科创中心主承载区建设的理想状态,就是形成“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圈,在大工程、大基地的周边,吸引一批寒武纪这样的创新企业,来临港聚合生长。为此,临港不仅要争取大项目落地,还要搭建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
打开最新版本临港地区产业地图,科技城、海洋高新园、软件园、金桥智荟园、张江科创园、双创园、莘泽孵化园……这些专业园区将在未来承载更多高品质科创型产业项目落地,为打造临港特色智能制造产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迭代动能和科技发展成果。
除此之外,集成电路装备、机器人、新材料、民用航空、再制造、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一系列主题产业的专业园区将启动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聚焦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五大功能性平台在临港逐步投入运营。除了以上海交大为依托的智能制造研究院将形成科研支撑平台以外,以同济大学为依托的工业4.0实验室、以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为依托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以及以新松机器人为依托的工业4.0综合研究院将打造成为共性技术平台爱出猫,而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则将发挥协同创新平台的重要作用。
充满希望的未来之城
75公里,这是人民广场到临港主城区的距离,因为离中心城区较远,这段路被许多人视为畏途。
如今,前往临港的必经之路——S2沪芦高速上,私家车越来越多,时不时还会发生堵车。一到周末,临港更是热闹,滴水湖畔常常一位难求。
人气,是考察一个产业区产城融合水平的重要指标,往往产城融合度高的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产业供给的能级也相对较高。利索夫斯基推进产业、创新和生活融合发展,打造一座宜居、舒适,充满机遇,魅力无限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是“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的关键一环,也是临港多年来的追求。
去年仙门弃少,上海市政府通过了《关于深化完善“双特”政策支持临港地区新一轮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被称为临港2.0版的“双特”政策,在产业、人才、城市功能等三个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可谓“真金白银”。
在产业配套方面,100亿元的上海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50亿元的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基金、2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10亿元的临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引导扶持临港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同时,临港还要全力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每年5亿元的智能制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和示范工程建设,单个项目最高5000万元。
在人才政策方面,临港启动实施高端人才专项奖励。凡在临港地区工作的两院院士、“万人计划”、“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及上海市领军人才,在市、区两级奖励的基础上,将另外给予最高50万元专项奖励,同时对其个人所得税在临港地区形成的财力全部用于个人奖励。
生活配套一直是临港的“短板”,新一轮“双特政策”加大了这方面的扶持力度。未来,临港将规划建设一批公共服务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在临港地区投资教育、文化、体育、健康等产业慈吉中学,支持大型商业集团超前配套并入驻经营,并对重点项目给予扶持补贴。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也将得到完善,临港将启动两港大道对接规划S3高速等对外骨干路网和主城区至装备产业区段中运量客运线建设,减免S2高速公路客车通行费。对重点区域的冷僻、亏损公交线路给予一定标准的公益性补贴,对重点扶持园区或单位,开通公交定班专线或高峰线等补充常规公交不足,并给予成本补贴。
去年年末,“南汇新城纯电动公交车置换仪式”如期举行,临港地区绿色交通示范区建设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今年,临港主城区将实现公共交通零排放,到2020年,全临港地区将实现公共交通零排放,主城区实现交通零排放。
作为上海首个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区,临港海绵城市建设也交出了首份答卷,首期样板工程日前完工洛阳55中新欢外交官。“海绵城市”在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临港这座未来之城,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到2020年,临港将初步形成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框架,这里不仅将构建升级版的产业体系,更将实践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记者:王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