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ar红包【讲座回顾】海内外中国建筑史话语与实践比较研究——赖德霖-HNU建院研究生会

全部文章 admin 2019-12-02 328 次浏览

【讲座回顾】海内外中国建筑史话语与实践比较研究——赖德霖-HNU建院研究生会


主讲人
赖德霖: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芝加哥大学中国美术史博士,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教授,著名建筑史学者。著有《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主编,2006年);《中国建筑史研究》(专著,2007年);《20世纪中国建筑》(杨永生、顾孟潮主编,1999年)、《西方建筑名作(古代~19世纪)》(陈志华、李宛华、陈衍庆主编春光美歌词,2000年)等作品卡通之窗。
6月13日晚,赖德霖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建筑话语+设计常规:“中国复兴”的范式解析——海峡两岸中国风格设计比较研究”的建筑史讲座,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近代建筑设计风格探索的多种形式。
赖德霖教授在讲座中通过列举多个实际案例,同我们分享了他对中国建筑史学史研究的反思,即不同时期对于中国建筑的认识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中国建筑的的理解是多元性、开放性的,当这种理解跟当时某一个阶段建筑界流行的设计常规相结合时,就会产生出变化中“中国复兴”的范式。
一、范式
“中国复兴”(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建筑设计)
话语/历史认知范式
Discourse
+
建筑设计范式
Norm
史学史研究与建筑设计史的结合
在讲座中赖德霖教授按大致的时间顺序为我们列举了有关“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的七种范式:
01
D-N 1.构造——风格&学院派设计

图:梁思成 中央博物院
图:吕彦直 广州中山纪念堂
图:杨廷宝 南京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
上个世纪30年代,梁思成、杨庭宝、吕彦直等一批学院派建筑设计师从国外学成归来。他们的建筑作品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内部采用西方的结构技术,但外部造型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大屋顶、斗拱等。这种构造和风格相结合的方式代表了当时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认识。
他们遵循学院派设计传统,即重视建筑的元素与理论、构图。法国建筑教育家加代(Julien Guadet,1834~1908)在他书中,提出了“ 两类要素 ”:一、是“ 建筑要素(elements of architecture);二、“ 构图要素 (elements of composition)”。他认为这些要素一起组合成功能体块(function volumme)绛县吧,并最终由体块组合成整体建筑。而关于平面的构图,则是所有建筑设计的核心,隐含了将空间作为功能体块的学院派设计方式。
图:建筑学要素及理论(éléments et théorie de l'architecture)
图:迪朗 图形法则示例
把不同的要素提取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结果,这是加代和迪朗所提倡的学院派设计原理,为不同文化的建筑师,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思路,就是基于西方的建筑设计平面,用不同的元素进行替换,如:中式的大屋顶去替换希腊罗马式的山花,就能形成新的屋顶形式的替代,从而产生出新的中国风格。
图:意大利维晋寨圆厅别墅图:中山纪念堂
02
D-N 2文化-哲学&学院派设计

图:卢毓骏 中国文化大学
在大陆学者不断探索“中国风格”的同时,近代台湾建筑师也在对“中国风格”进行着自发性的探索。国民党政权撤退至台湾后,当时台湾学者能接触到的大陆资料有限,因而台湾学者的研究带有他们自身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器字形平面的使用,这是出于当时台湾建筑师对于中国古代明堂的理解。
明堂最初受到重视,是在1913年王国维先生的《明堂寝庙通考》,他根据古代典籍提出,早期的明堂建筑是十字形平面南河小三峡,中庭,四个方位各有建筑空间。乐嘉藻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的《中国建筑史》,书中引用了王国维推测的明堂平面图,并强调了四个中国建筑制度:1、明堂之制2、营国之制3、门厅之制4、宫殿之制。中国文化大学校长张其昀先生在其书中曾提到周代宗庙宫室设计,并附有修泽兰女士根据王国维的研究所绘的周代明堂想象图及平面图。卢毓骏先生在有关中国古代明堂的研究中又提出了关于明堂建筑形式的探讨,提出了“器字形平面”,他的研究代表了当时对于明堂建筑的理解。
图:乐嘉藻,《中国建筑史》1933
台湾建筑师由于历史原因,受到乐嘉藻等学者的影响较多,为了强调中国文化的正统性,卢毓骏先生提出使用西周的明堂平面来设计一些重要建筑,把明堂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形式作为一种正统性的象征。这种从文化、哲学角度对中国建筑进行理解和解释的方式七煞狂妃,与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不同,着重于伦理思想和人性哲学,且强调对于明堂这种有着象征意义建筑形式的理解。
图:黄宝瑜 国立故宫博物院
03
D-N 3.人文-园林论述&空间环境设计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提到了园林的重要性,现代建筑设计往往会把园林和住宅分开,但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面,私家园林(庭院)和住宅是一体的。在中国的园林之中,古代文人堆假山,养池鱼,以此来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园林在建筑中的反映车夫党,也是“中国风格”的一种体现形式。
图:王大闳 林语堂住宅

图:王大闳 The Atrium Town House
图:王大闳 建南路自宅
王大闳先生的住宅建筑设计强调庭院、金鱼池等元素的存在,这可以看做是对中国园林意象的一种还原。透过他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园林的探索和有关Atrium House的设计常规在发生对话,王大闳先生试图在中国建筑传统和当时的现代主义设计潮流之间找到结合点。在这个过程中冷宫虐妃,其他的建筑设计师也或多或少地在进行着这样一些新的探索。
图:贝聿铭,中国艺术博物馆/上海,1948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艺术博物馆尺度比起周围建筑要更加小巧,或许是为了适应中国园林的尺度,同时对周围大体量建筑风格进行质疑。ar红包他把建筑入口放在半地下层位置,通过一条柯布西耶式(Corbusian)的斜坡来连接入口与地面,以此呼应中国园林中狭窄小径,这些廊道引导人们去到开放式庭院中。这种渗透性建筑空间明显受到中国园林手法影响脆蛇蜥,也符合现代主义者探索的,流通空间上的视觉体验。这些方案表明他对特殊建筑环境的两点先进思考:一、这是一种可以替代政治性、国家性的中式复兴语汇的建筑表达手法,二、这个设计给西方现代主义者呈现出一种,比周围建筑(所谓中西合璧风格)更加现代的手法。
两位建筑师幼时生活在中国,同园林关系紧密,在少年时期离开国家,他们对中国建筑的理解相信更多的是来源于书籍,即包括林语堂在内的学者所提倡的建筑的“中国特色”。这种从环境的角度对中国建筑的“中国性”的理解,邢雅晨强调空间和生活趣味,这同梁思成、刘敦桢先生从建筑结构、风格、斗拱角度的理解方式不同,这是一种有关“中国风格”的新的理解与现代主义的设计常规的对话。
04
D-N 4.天地图示与现代几何设计
吴讷孙先生所著的《中印建筑》一书中,将“圆”代表印度建筑郑泰顺,象征天,“方”代表中国建筑,象征大地,用天地图示来表示对建筑的理解,且在当时现代主义特别强调几何设计,这两种认识发生了对话。台湾建筑家汉宝德,评论《中外建筑》时谈到,观念是一种创造,以往的研究都是太拘泥于形而下的问题,而这本书试图找出中国建筑背后观念的因素,试图发掘中印建筑的本质。
图:吴讷孙《中印建筑》
吴讷孙《中印建筑》 杨卓成中正纪念堂方案模型
吴讷孙先生在《中印建筑》中曾提到一张故宫分析图,在这张图纸中故宫的建筑以一种金字塔的形式进行组合,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四角攒尖的中和殿莫璃成仙记,作者认为中和殿是最重要的建筑黄岩中学,代表着最高等级。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中正纪念堂的设计师杨卓成,在他的中正纪念堂最初方案里选用了四角攒尖的形式,来作为一种重要建筑的象征。
图:贝聿铭 香山饭店
图:贝聿铭 美秀美术馆
近代建筑师在天地图示与现代几何设计的对话中,同样有很多的探索。贝聿铭先生的实践就是其中之一,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中运用了很多几何形于文凤,如香山饭店和美秀美术馆都采用圆形和方形的元素。运用极具现代主义的几何形来对建筑的性格进行表达,这种有关天地图示的理解和实践也促进了对“中国风格”的探索。
05
D-N 5.民俗象征性话语与后现代符号设计
图:李祖原 台北101大楼
后现代主义提倡”双重译码“,希望建筑不仅应被建筑师理解,还应被大众所理解,因而后现代主义更加强调建筑的象征性。而建筑中的装饰要素所体现的象征性,在这一时期的民居建筑研究中得到了阐释,且同样应用于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设计当中。这种设计手法在强调结构纯洁性的现代主义设计中是被摒弃的,但是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中又得以被重新的认识和发展彩铝门。
图:汉宝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06
D-N 6.画意体验与新粗野主义设计
???神龙赌圣???有关中国建筑画意问题,已经存在于很多学者的论述中间,关于对中国建筑画意的理解,在文人论述中常见,在建筑设计研究中往往却不常见。林语堂先生特别强调了画意与书法的相似性,如笔画、线条的相似性。而西方的画意研究在18世纪以前强调两种有关美的理解:
1、Beauty 合乎比例
2、Sublime 崇高
第三种美的理解来源于废墟,即并不完整、精巧、合乎比例,残破苍孙,但是仍有很多人愿意去欣赏,就被归结为画意,画意包含着:复杂性,奇异性,相比性,对比性,刺激性水滋源,突变性,不规则性等。符合画意的原则,就是适于入画但不属于传统的审美。??????
图: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新粗野主义反对比例、规则,强调个性、可记忆性,强调杂合的形,反对单一的形,它不是非常清晰的格式,它是一个画面韦世乐,用拓扑取代构图。而王澍先生的设计本身受中国绘画的影响较多,但与此同时这些设计本身是符合粗野主义的原则,是用拓扑而不是用几何来进行构图。
图:吴贯中 老墙图:王澍 宁波博物馆
07
D-N 7.诗意体验与新粗野主义设计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图:黄声远 宜兰西堤祉福馆及屋桥
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灵臆事件,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别离时的场景,而在黄声远先生的建筑之中,并未用到中国元素和中国象征,但是却让人体会到一种诗意的存在。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诗意往往与建筑、园林同行,大量的诗词、对联和匾额,都是用诗意对建筑进行的阐释,这也为“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二、总结
通过赖德霖教授的分享,我们一同简要回顾了近代中国建筑史学史的发展历程,了解到了“中国复兴”建筑范式的产生方式和背景,对建筑史研究的理解也有了更加深刻而又具体的认识。
赖德霖教授的讲解最终阐明了三个主要观点:
1. “中国复兴”是一个尚在进行中的大业。
2. “中国建筑”是一个开放的话语场,存在着多种解释的可能。
3. “中国复兴”设计是对传统认知或话语与当代建筑思潮的对话和互动青芒果旅行网 。
????图片来源:来源于讲座现场拍摄及网络
文稿:袁亦昕
审稿:学术部谢伟斌
编辑:宣传部朱明爽??钟浠文??
我们是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会
在这里,你会找到
权威的学术讲座信息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最新的实习招聘信息
长按二维码关注HNU建院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