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本科、博士、硕士的区别到底是啥-新乡学院创新创业就业中心
当一个人进了大学,读了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你与那些没有进大学或没有读研究生的人比,区别到底是什么?
读书应该有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学习新知识,让自己知道的更多,知识面更宽;
第二个层次应该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夕阳卡盟,那就是不仅学了“是什么”,还要学到“为什么”,也就是要搞清楚知识背后的道理;
第三个层次是要学到人家是怎么获得的知识,或知识是如何研究出来的,即了解别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第四个层次是如何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包括所需知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95版神雕侠侣演员表用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上,并从事科学研究;
第五个层次就是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思路和理念应用到更为宽泛的领域,包括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提升。这里的前三个层次属于被动学习,后两个层次属于主动学习。
前者需要老师来教,后者更需要“自悟”,老师的作用主要只是引领而不是传授。
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次,即单纯学习知识或学习“是什么”。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期间会开始学习一些“为什么”。
到了大学本科主要是学“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期间对“为什么”的掌握要比中学时多很多,并开始接触第三个层次,关于“怎样做”的问题,即学习一些初级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研究方法对于独立做一项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
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应该更系统地学习研究思路和方法,即加强第三个层次知识的学习,并开始涉及第四个层次的问题,即开始能够做初步的、简单的研究。
到了博士生阶段,基本上进入了主动学习阶段,即集中完成第四个层次和第五个层次。
中国在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设置上侧重知识的连贯性、接续性和拓展性,即完成本科学习以后才有资格去攻读硕士学位,完成了硕士学习后才有资格攻读博士学位,但在国外本科、硕士和博士可以是完全独立的,而且培养目标甚至完全是不同的,比如本科更接近于一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尽管本科学习后期会要求学生重点选择一些大类的专业方向来学习,比如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但这充其量也只是让学生对这些大类学科有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刘虞佳
真正开始进入到某一个专业,通常是从硕士或博士才开始的。
而实际上裂舌,在国外硕士项目和博士项目经常是分开的,因为培养硕士和博士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通常来说,硕士的培养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未来并不是要其成为一个研究者,而是为了毕业后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这样在学习期间会更多地让学生学习一些实用技能,特别是那些具有操作性技能的知识,这样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胜任实际工作。这有点相当于中国的技校,但层次肯定要比技校高很多。另一类目标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然而由于硕士学习时间比较短,充其量也只能学习一些课程,没有时间去做研究,因此在国外的很多大学,通常针对培养研究型人才,会把硕士和博士学习合为一体。博士的培养目标就非常明确了,那就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研究者或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肯思考、会思考的思想者,他应该具备以上所说的五个层次的水平和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想找工作的人,你就读一个硕士就可以了,一般来说欧洲一些国家硕士读1—2年就可以毕业了,在美国通常要读2年,在中国要读2—3年。如果你是想成为一个研究者,那就直接读博士。
在中国读博士需要3—4年,而这种情况在美国通常是“硕博连读”的,即硕士几乎是象征性的,甚至干脆就不拿硕士学位,直接读到博士毕业,这样从开始进入到博士毕业,自然科学通常需要4—5年,社会科学甚至需要6—7年。由于硕士项目和博士项目的目标完全不同,课程的设置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专业、同一名称的课程,其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也大相径庭,比如硕士课程会重点讲如何操作,通常比较简单易学,而博士课程则要涉及理论、原理甚至是证明和推导,内容更深,学习起来更难。这是因为学生培养目标不同,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自然会存在差异。
中国与此有很大不同。中国在硕士项目和博士项目上并无培养目标或培养方向上的差异,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它们的方向、目标一致,只是硕士在前,博士在后,经历过硕士才有可能进入博士,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搞研究,它们的名称都叫“研究生”,即为研究而来学习的,只是一个叫硕士研究生,另一个叫博士研究生。
另一个不同则是,中国学生在硕士阶段往往学习的课程较多,通常要拿到35个学分左右邓贵大,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规范和系统。而在博士阶段几乎不需要上太多的课了,通常在16个学分左右,而且课程学习也更容易金孝琳,课程设置也很随意,很多甚至是自学和讨论。因为中国人的理解是,硕士阶段主要是学习,把该学的知识都学完了,到了博士阶段主要是做研究,就不需要上太多的课了。但整个研究生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如果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学习是为今后做研究或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打基础的话,那么绝大多数硕士毕业的学生并不一定是要做研究或去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而是要到实际部门去工作邪魅神修,但他们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并没有学到更多工作方面的技能,他们所学到的为了做研究而设置的理论和高深的研究方法,到实际工作部门几乎派不上用场,从而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在国外,本科课程往往要比硕士课程学习起来更容易,硕士课程要比博士课程[ 这主要是指硕博连读或基于研究目的所开设的课程。]更容易。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级别越低的教育,所学课程会越难,级别越高的教育,往往学起来越容易,从而导致受教育级别递增的同时,其收益是递减的。
从培养目标的差异上看,硕士培养的是“会做事情”的人,博士培养的则是“会思考、会创新、有智慧”的人,这应该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学习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思考,使思考变成一种能力和习惯,而且这种思考是不断深入、不断扩展的抑魔金熔炉。你会从狭义的、只局限在专业领域的思考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拓展为广义的、对专业知识以外问题的思考。不了解科学的“外在”意义,一个博士只能算是一个会使用方法的技术员火焰龟,这无异于只读了一个硕士。
实际上,硕士以前的学习是一个能够“学进去”的过程,而到了博士就需要经历一个“学出来”的过程。
“学出来”指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秘鲁币,人们能够通过掌握科学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使其在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了解这些会使你的学位比一个技术学位更有价值。你是否真正达到了博士的水平,并不单纯看你在科学之内取得了多少成绩,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能够跳到“科学”之外去看科学、看人生木子铁。
在大学学习与在社会上工作最大的不同是,你每天都在吸收新的营养、呼吸新的空气,你有了思考问题的时间、机会和条件,你可以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最帅空少,你还可以学会思考人生的方式,你可以结识一批同样有思想的人,并在思考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乍启典。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而知识只是学习的最低需求,按照需求层次来衡量的话,学习的目的应该依次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提升观念、引发思考、增进修养。让自己更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也更了解自己。使自己的一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情趣,前者是在改变社会,后者是改变自己。
为什么学习科学的人才可以最终“学出来”,并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呢?因为科学是一种自由艺术。它摆脱了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的、阶级的、文化的、宗教和民族的传统控制,因此它是“客观的”,她不相信权威、不相信教条,只相信真理。在国外,一个人获得博士学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当你被人称为某某博士时,一定比被称为某某处长要荣耀得多。因为前者标识的是智慧的等级,后者标识的只是行政级别。
中国大学经常把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看,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观念。如果是针对大学本科教育,教师不做科研,单纯搞教学是可以的。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研究功底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只会讲课,不会做或做不好研究,他是不可能起到“引领”作用的,也培养不出一个会做研究、会思考的高层次人才,更培养不出代表最高智慧的哲学博士。他最多只能培养出一个只懂得某一专业知识的学生,而不是一个能让自己的思想和知识超出专业以外的博士。
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人才,不仅要求教师要上好课唐僧志,也要求教师能做好研究。做好研究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一个教师只上课,而不去做研究,他可以当一个好教师,但是肯定成不了一个好导师。当然,一个研究生导师只做研究,不去做教学,也是不对的,但不做研究只是去搞教学更是不对的。教学和科研是相得益彰的,是“教”“研”相长。然而樊哙狗肉,这里可能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做的某些科研,是否能够称其为科学研究?如果我们做的只是形式上的科研或是非科学的研究,制造出的是一些虚假知识,并将这些杜撰出来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这类科研对教学是没有促进的,甚至是在摧毁教学,最终会毁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