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选编】走进梁家河-甘南组工
关注甘南组工一秒找到组织
征 稿 通 知
州委组织部主办的甘南党建网、甘南组工微信公众平台、甘南组工新浪微博、头条号继续推出学习专栏,刊登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欢迎投稿。
工作QQ:2387909929
联系电话:0941-8222159来稿选编
走进梁家河
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
作者:夏家立
中共甘南州委党史研室主任
2017年6月,我参加了在延安举办的“全国党史研究资料征集研究培训班”,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有幸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上山下乡的地方——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知青点,零距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
6月24日上午,从延安市乘车东行,经过一个多小时颠簸,终于来到梁家河村。面对络绎不绝前来参观的游客,我心中忽然产生一个疑问夏日传奇,为何那么多人走进梁家河,他们在寻找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下了旅游观光车。
随着熙攘的人流,一栋6孔知青窑洞映入眼帘,据了解,这6孔窑洞是1970年生产队专门为知青修建的,习近平搬到这里居住,直到1975年离开。
院子外面保留着一口沼气池,沼气池旁窑洞的外墙上是一幅手绘的宣传画,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窑洞复原了习近平当年学习生活的场景,一座陕北的大土炕占据了窑洞三分之一的空间,土炕上整齐叠放着棉被,墙上悬挂着青年习近平的照片,一个玻璃框里张贴着一份手写的文件:“梁家河大队党支部:经公社党委1974年元月10日会议研究决定接你队石玉新、石风兰、习近平三同志为中共党员。党龄即日起计算,特此函告。”
站在习近平住过的窑洞里,环顾四壁,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而又陌生,我心里忽然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跨过一座水泥桥,河西面便是村委会,大门外挂着梁家河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牌子。院子南面竖立一幅长约30米、高约5米的巨幅标语,上面写着习近平的感人话语:“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大家纷纷在此合影留念。院内西面是一栋7孔窑的窑洞式建筑,室内是梁家河村史馆。北面的一栋二层小楼是村两委班子办公的场所,也建成窑洞式样。
走进村史馆,一个个生动逼真的场景,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塑,一幅幅珍贵难忘的资料图片,一件件留存至今的实物,见证了当年习近平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艰辛,述说着习近平与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随着讲解员生动的讲解,仿佛把我带回到四十多年前的知青岁月,脑海中浮现出青年习近平下乡插队的情景。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跟随14名北京知青,沿着一条羊肠小道徒步来到梁家河村,从此开始了他的7年知青生活。
在梁家河,习近平先后经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考验,与当地群众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一名地道的“普通农民”。是他带领群众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是他带领群众打坝淤地,保护庄稼;是他带领群众创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是他带领群众营造了知青林;是他不再让群众挨饿受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清澈的知青井里,有他洒下的汗水;昏黄的煤油灯下,有他苦读的身影。还记得回北京上大学的那天,全村人排起很长的队伍为他送行。
在总书记当年留下足迹的窑洞前,在总书记当年建成的第一口沼气池前,在总书记当年洒下汗水的知青井和知青林前,在至今仍发挥效用的淤地坝前,倾听着习近平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水乳交融的故事,倾听着总书记挑灯夜读、刻苦学习的故事,感受着他“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奋斗精神。
今天捧读散发墨香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字里行间透露出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公仆情怀和对人民的真情实感,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情感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我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7年时间里,梁家河父老乡亲给了我无数关爱,使我受益终生。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这是多么质朴的语言,这是多么深厚的情怀,这是多么朴实的作风,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感悟到什么吉林东北虎吧?
要把好人生的“总开关” “革命理想高于天”“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赤”。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将士就是靠“实现共产主义,建设新中国”的坚定理想信念走过雪山草地,战胜数十倍于己的强大敌人,走出千里岷山的。
要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要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毫不放松主观世界的改造,常补精神之钙,常筑思想之魂,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的正气。
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不论在哪里,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当一名普通的“螺丝钉”,要干一行爱一行,尽职尽责,敢于担当,立足本职,干好工作,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而不能敷衍了事、拈轻怕重、推诿扯皮、得过且过。
要当“普通农民” 习近平谆谆教诲我们:“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们现在尽管是干部,但是追溯起来,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祖父辈基本上都是农民,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都是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都与黄土地有无法割舍的情结。泽北荣治在全国新一轮脱贫攻坚中,我州八县市整体列入四省藏区脱贫攻坚重点片区,任务十分艰巨。作为一名甘南藏区工作的党员干部故剑情深,就要有当“普通牧民”的思想,要深刻思考“什么叫实际”“什么是群众”“党员干部应该怎么样”,要把“为人民办实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目标追求,静下心来,扑下身子,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带领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参观学习的日子里,我深刻感悟到“不忘初心”的深刻内涵,找到了“梁家河情结”的真正答案,它们成为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梁家河天策枪魂,这里是老一代知青的“精神故土”。
梁家河,这里是我苦苦寻觅的“精神家园”。
品味领袖成长的历史根基
坚守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作者:李建军
合作市工商质监局党总支书记、局长
近日,连续品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体会了习总书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历练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习总书记爱国爱家、勤奋好学、求真务实、吃苦耐劳、为民实干的伟大情怀。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要学思践悟,身体力行,服务人民,才是干事之道。党员干部要一心向党,在政治上,要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员干部要一心为民,要始终践行群众路线,脚踏实地,到群众中去“接地气”,密切干群关系,始终把人民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动力,心中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做群众的贴心人;党员干部要一心干事,在工作中,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中,破难题、抓发展、为民生,知难而进,攻艰克难,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群众。
在基层沃土的长期培植中淬炼坚强党性、夯实实践根基
七年的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这本书让我们从源头上更加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人民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七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春节序曲简谱,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时代使然,那么,他在读完大学在中央军委机关上班后,又到县里工作则是主动的自觉的选择。历史地看,基层沃土确实成了青年习近平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
在矢志不渝的为民谋福中根植执政理念、编织中国梦想
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书中可清晰看到,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奠基于在梁家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最初执政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也发轫于梁家河。可以说,总书记从梁家河读懂了中国梦,也读懂了民心,梁家河“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在苦心劳筋的顽强拼搏中磨炼意志品质、铸就担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的雄才伟略和担当作为,其又来自青年习近平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他是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习总书记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在大爱无疆的实际行动中永葆赤子情怀、紧系干群纽带
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火牙狼人,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从在赵家河村“整队”果断治理神车沟,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坝办沼气,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大仁大爱。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使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对普通群众充满真情。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盼。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理解: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来自人民,其思想和魅力的形成是有源头的。精心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切身体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我们基层党员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激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外号。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我们基层的党员干部来说,是一种鞭策、更是激励,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民谋福、方得始终。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作者:屈慧娟
中共临潭团县委书记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青春历练故事,真实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通过认真细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更是我们青年干部励志成才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
勤于读书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去插队时两个行李箱装的全是书。他把读书学习作为丰富艰苦生活、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无论是田间劳动间隙和晚上的零散时间,还是秋收秋种以后“冬闲”的大块时间,习近平始终坚持捧书而读、爱不释手。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知青戴明说:“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光能勇士,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读书时会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青年干部时值学习的黄金期,一定要发扬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善读书的优良品质,将读书当作吃饭一样,持之以恒,久而久之,读过的那些书就融进了骨血,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身修养,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起跑线、基准线,筑牢“四个意识”,打牢基础,扣好第一粒扣子,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勇于吃苦耐劳 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梁家河插队就要先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既要克服身体的种种不适,更要在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上得到转变和升华。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总书记要从负数开始,这种艰苦的环境中,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怕吃苦”的精神。这种精神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吃苦耐劳是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优良品质之一,现在的条件好了,生活富足了,有些年轻人难免会放松对自己这方面的要求,殊不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将吃苦耐劳精神继承下去。不仅要把这一宝贵财富永远记在心上,更要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生活中,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不畏艰辛,不辞劳苦,从一个个平凡的岗位干起,从一件件琐碎的小事做起,坚持下去,必会大受其益。决不能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米虫”,青年有力量,国家就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
乐于为民做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bird手机他都去办。就连旧厕所他也动手翻修。当时农村的厕所不分男女,听见外面来人,咳嗽一声,来人就避开了。长年累月,老百姓都习以为常。习近平总书记却主动自己动手改造,建成了赵家河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既解决了难言的尴尬,又引领乡亲们逐步走向文明的生活……。看到这里,回想起了自己在新城镇肖家沟挂职第一书记时的一些往事。记得刚去村里,面对乡亲们改变村里基础设施、脱贫致富的迫切心情,我就激情彭拜的对他们说,只要我们一条心、一起想、一起干,我坚信一定会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村里真正开始开展工作的时候,面对自己不熟悉的基层工作,面对老百姓各家各户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也很犹豫、彷惶,也曾想着混混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但最终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组织选派了我,我就应该心系群众、敢于担当。挂职结束时,看着干净明亮的村委会、走在整洁平滑的村道上,面对逐步脱贫致富的乡亲们,我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认识到只有心中装着老百姓,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才最能体现党员干部形象侦探伽利略。这段挂职经历,也成为了我成长过程中难能可贵的一笔巨大财富。
忠于理想信念 知青的最初生活,习近平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比较孤独、迷茫,没有长期待下去的想法,不过是怀揣一个简单的信念,听毛主席的话“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去陕北后他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农村,定准了人生的基调,为山沟里农民的幸福生活而全力拼搏,他把汗水洒在了陕北,把理想交给了他的知青时代。青年干部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有效履行使命;要真正把青少年放在心上,把精力、心思放在青少年工作上;要同广大青少年交心、交朋友,提高做青少年工作的能力;要做到创新创优,按照四维工作格局,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陈大愚,这样才能不负重托,有所建树。
无奋斗、不青春。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特殊,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使命,在父辈们创下的美好时代里,做为新时代的年轻党员干部道县教育网,我们要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激励自己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校正坐标、找准位置,做心灵上的智者、意志上的强者,前进中的建设者,充分发挥“党的后备军”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争做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的表率
作者:马晨耀
碌曲县委办副主任
十九大召开的那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县人民会堂二楼多功能厅收看了现场直播,共同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重要报告。随后,参加了由县委梁书记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上的十九大报告专题学习会和由王主任主持的办公室学习十九大报告专题学习会。通过观看直播、参加学习活动,感到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催人奋进,进一步加深了对五年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的爱戴和信心,进一步激发了岗位建功的内动力,现结合实际,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是,我们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都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艰苦奋斗的辉煌历程。这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安定,环境更加美好,科技更加进步,就拿我们的精准扶贫来说,我在网上看到,这五年全国有6000多万人脱贫,这相当于英国的总人口;再拿我们自己身边发生的来说,这五年也是我们碌曲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我们碌曲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民生改善效果最好的五年,农牧村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让农牧村的房子看起来各个就像小别墅,就连寺院的和尚、喇嘛也有自己的僧人公寓,据说还是复式结构;还有农牧民的年均收入,在一些地方为农牧民发放的各类补助,像低保、养老保险、草原奖补、农机补、农直补、森林保护补贴等补贴的发放,使人口少一点的家庭已经达到或超出我县人均3500元的脱贫标准。而这些成绩取得来之不易,离不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全面体现。
第二点体会是,创新是我们发展的前提。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一大批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有些方面在世界同等领域还呈现领跑局面。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而这些创新也惠及到我们每个人,就连我们农牧民也开网店,我们县上已有13家网店,农牧民从网上卖自己家的畜产品。这些成果的取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引领,积极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对此,我们也要不断更新发展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让创新的活力充分释放、竞相涌流。
第三点体会是,会风,连着文风,体现作风。开幕式当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竞相转发的一条信息,那就是在举世瞩目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半小时时间,站着将68页三万多字的报告通读下来,他的那种毅力、定力和魄力,使我们值得学习的精神。而整个会场没有摆放鲜花、绿植;房间内没有配备一次性用品,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牙刷、梳子等这种的简朴会风,是节俭务实精神的生动体现,也体现了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和传统,是我党“务实”“高效”的自信心的展示和彰显,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转变会风、文风、作风作了很好的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所以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信念,不要忘记要到哪里去。路怎么走、该怎么行,都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一盏明亮的灯塔。人亦如此,逆境之时不妄自菲薄,顺境之时不忘乎所以,坚定远大的理想,坚守永恒的信念,在追求人生梦想的路上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始终坚守“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党员干部!始终坚守“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气。不要忘记做什么样的人。
不忘初心,常怀一颗感恩心,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一颗进取心,牢记使命,热爱自己从事的崇高事业,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勤勉实干,积极作为恶妻的诱惑,争做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的表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作者:王乾
甘南州委组织部干部
对我们年轻干部来说,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更像一次心灵的历练与沉潜。这本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生活的细节,还原了陕北、文安驿、梁家河的那段历史,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也为我们展现和提供了许多可学可鉴的品德榜样和精神食粮,尤其是赵华安、张富春同志提到的习近平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的良好学习习惯,更是我们组工干部学习的榜样和追求的航标。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黑礁双子。”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隋唐乱,不知疲倦,晚上看书到深夜的习惯,仿佛在消减他体力上的疲惫。习近平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类书籍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类读本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类著作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文学作品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习近平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当下的年轻人学习。
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我常常想,正是这种积淀,让习总书记胸怀大海,对治国理政条分缕析。今天,习总书记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轻扫商户宝。这一切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索德罗斯。习总书记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作为我们年轻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学习,要带着问题学,边学边思考,学以致用。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端正学习的态度,学习态度不同,取得的效果自然就不一样。除了按要求学习理论和业务外,我们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学习。要带着兴趣学,把对组织工作的无限热爱、对科学理论的坚定信仰、对真理知识的不倦追求,转化为学而不厌的兴趣和快乐,使学习成为愉悦身心的爱好和习惯;组工干部平时加班多,工作任务重,要善于挤时间学习,减少应酬,排除干扰,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努力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深入学、持久学、终身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学习内容选择上,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和组工业务学习,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立足工作实际于云霆,抓紧学习组织工作业务知识,积极探索,不断把握工作规律,努力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要兼顾全面,广泛学习工作所需要的一切知识,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社会、科技等方面知识,有针对性地填补自身知识的“短板”,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特别是要下功夫学习哲学,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认识水平和工作水平。
在学习方法上,要讲究科学的方式,继承和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学习法,认真向书本学习,精读经典著作、广读增智益脑之书、勤读修身养性之书,不断在读书学习中获取真知灼见;要积极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学习,充分发挥其直观快捷、知识量大、共享度高、互动性强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要认真向实践学习,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投身实践,不断在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增长才干、提高本领;要认真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学海无涯,只有潜心静心,才能品尝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才能尽享知识带给我们的甘甜,作为年轻的组工干部,我相信学习带给我们的改变和进步,也相信精湛的业务和丰富的内心,必定来自勤奋的历练和永无止境的学习。
主编:山清秀 责编:曹玉福
编辑:刘 靖 张小慧
校对:孙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