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琅琊渔夫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琅琊渔夫”!
戴震,1724年(雍正元年)生于安徽休宁县,卒于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
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天文、算学、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所著颇丰。【有《原象》、《勾股割圜记》、《续天文略》、《尚书义考》、《经考》、《屈原赋注》、《原善》、《考工记图注》、《孟子字义疏证》,《中庸补注》、《水地记》、《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水经注》等。】
戴震一生曾从事天文、律历、数学、力学、机械、地理、动物、植物、医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的研究决战太原,其著述:
20岁作《自转车记》;
22岁作《策算》一卷;
24岁著成《考工记图》;
30岁著成《屈原赋注》(内有许多天文知识)、《勾股割圆记》;
32岁参加《五礼通考?观象授时》的编纂,著成《续天文略》
32岁至40岁之间,著有《原象》、《历问》、《古今岁实考》;
46岁著有《直隶河渠书》;
47岁至49岁著有《汾州府志》、《汾阳县志》;
51岁至55岁在四库馆先后校成《水经注》、《算术十经》等等。
【《经雅》是戴震辨释草木鸟兽虫鱼之名,而没有定稿的一部专著。】
【洪榜记述戴震曾著《气穴记》、《脏腑象经论》二书。】
戴震是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最鲜明的唯物主义色彩的启蒙思想家。近读《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周辅成,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对其自然观、认识论和社会道德论等方面内容,摘录如下:
戴震说:“生平论述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此正人心之要。今人无论正邪尽以意见误名之曰理而祸斯民,三脚架怎么用故疏证不得不作创业史读后感。”
戴震说:“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事情原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宋人则恃胸臆为断,故袭取者多谬,而不谬者在其所弃。
一、戴震的自然观——天道只是“气化流行”
自然世界只是气化流行。不受任何超物质的存在(如神、上帝)所统治,也不循依一个空洞渺茫的超自然的道德上的“理”而存在。
“天道,五行阴阳而已矣。”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故谓之‘道’。”
“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故语‘道’于天地,举其实体实事而‘道’自见。”
“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为道而已。”
“道,言乎化之不已也。”
“一阴一阳,流行不已,生生不息铜祖。”
戴震承继中国古典唯物论者以气或阴阳来表示物质或物质现象。他把五行看为就是物质现象中的五种行径。阴阳也寄存于五行之中。言五行,就已经包括阴阳;言阴阳,就指五行。亦即,戴震认为,这个世界的最后实在,就是“气化流行”,就是变动不居、永恒运动的物质。
戴震自然观的贡献:
(1)比过去任何一个唯物论者更彻底:
过去——特别是自宋以来的唯物哲学家,总与唯心论者纠缠在“太极”、“虚”、“实”、“体用”或“道器”等问题上,尽管对这些问题作了唯物的解释,但由于这些问题的提法不太正确,因此使唯物思想也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神秘衣纱。
戴震避免了在自然观中加入唯心的或神秘的意义,始终不曾去借另一超物质的力量来说明自然现象的运动的来源与发展。
【虚实、体用】戴震从不把“虚”、“实”作为一个郑重问题来讨论,且对佛、老、邵康节等主张“虚”为本的学说痛加驳斥。戴震也少谈“体用”问题。
【太极】戴震指出,太极就是阴阳,只是对气化流行的“道”的一种形容,并非实有“太极”一物,更无“太极”生“两仪”、生“阴阳”之说(戴震认定所谓“仪”乃是画卦时所谓的象形拟式。所谓 “生两仪”,不是指实际存在,而是指画卦的变化)。这样一来,太极这一问题便不值得讨论了——“很痛快地把几百年闹得昏昏沉沉的太极问题一脚踢开了”。
【道器】“道器”问题,也是宋代以后唯心、唯物论热烈争执的问题。戴震认为: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指气化尚未成形时而言:此时虽无形,但非无物;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指五行品物而言:即实有其形——道器本皆在一过程中。与其讲“道”“器”,不如直接讲“过程”。
【渔夫按】在辨析“太极”、“道器”时,戴震从词语的词义和用法的角度指出了程朱妄解古籍的谬误,其结论无可辩驳。
(2)戴震发展了中国唯物论者所谓的“理不离事”或“理不离气”的见解
“举凡天地人物事为,不闻无可言之理也。诗曰‘有物有则’是也。就天地人物事为,求其不易之则,是为理。”
关于“道”、“理”、“气”:
戴震认为,“气”是实在的,“道”也是实在的,“气”是变动的,“道”因此也是变动的;道或气的变动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客观的。“理”(规律)是人类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理”就是现象中常住不变的规则,故有“理主极品知县常”。我们求“理”,就是求这种“理”。
戴震注意到从“分”去谈“理”的基础,这是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哲学上反映的结果。这是戴震在哲学上的大创见。只有在人类从事物的分析解剖有了一定成绩之后,才能知道“分”与“理”的密切关系。
“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
“天道,阴阳五行而已矣;人物之性,咸分于道,成其各殊者而已矣。”
“道即阴阳气化,故可言分石天龙,惟分也,故成性不同。”
(3)心身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戴震在认为自然界的规律应具有独立的意义以后,他在心(意识)和身(物质)的关系问题上,还提出了很鲜明而且有贡献的唯物主义见解:
古代中国唯物论者本早已知道:“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即先有身体,然后有心灵。
戴震:“人之异于禽兽,虽同有精爽黑眉锦蛇,而人能进于神明也。”精爽,就是初级的“运动知觉”,即本能之知。所谓神明,即今日所谓高级意识,或思想,或理性。
“有心知,则学以进于神明。”
“有血气,则有心知超级饭店,有心知则学以进于神明,一本然也。”
(4)自然世界并不依道德原则发展,自然规律并无任何道德意义。
规律循自然发展,不受道德上的“当然”规则支配。反转来,必以自然规则为准。“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慕承和”“归于必然,是为自然之极致
二、戴震的认识论——离客观的“物”谈“理”,必只是主观的“意见”
(1)理必在物,离物无理。
戴震认为,“理”如果脱离了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便只是“意见”。这个理论给予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派以致命的打击。也揭发程朱派的主观唯心论与陆王哲学以及道教、佛教的理论都无分别。其“理”其实全是主观的意见。他们以“理”责人其实只是以自己的偏见责人。
(2)认识是扩充,不是“复其初”
程朱派主张“形为神主宰,气为理所生”,其认识过层,不是向外深入认识,回转自身深入体会。所谓格物,不是从物中格出理来,而是从物中如何超出物,以求与不生不灭的“理”接近。因此,认识就是“复其初”便携式药田,“初”就是绝对的理,“复其初”就像污水逐渐澄清,仍回复其清水。
戴震提出“扩充说”,他认为,我们的认识就是在客观事物的规律中去扩充我们的知识。他认为向外界学,就是可以补足人在认识上的不齐。“理义在事情之条分缕析,接于我之心知”,“惟学可以增益其不足而进于智,益之不已,至乎其极,如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则圣人矣。”
戴震主张“重行先重知”,“圣贤之学,由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笃行。”“圣人之言,无非使人求其至当,以见之行丹昆特大桥。求其至当,则先务于知也。”
(3)认识上“心之所同然”的真理标准,只有在事物本身的规则上,在客观的人物的实情实感上才能获得。
理义是人对于认识外界规律的名词,不是心中自己冥想所得。就其注意事物的“不易之则”称为“理”,就其裁断适宜,则曰“义”。
三、戴震的社会道德论——“必然”与“自然”合一,“理”与“欲”合一
【命、性、才】
命,“气化生人生物,据其限于所分而言谓之命”,“命”即是人在世界之内所负的一点使命。【“大戴礼记”有“分于道之谓命”。】
性,就是“据其为人物之本能而言”,即“本乎天地之化,分而为品物者也”。“性”即是人在世界内所表现的个性”。
才,“才者,人与物各如其性以为形质而智能遂以区别焉。”“才”就是依据不同个性而出现的不同等级的才能。
三者合起来,可总称曰“天性”。所谓“天性”,就是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形色(现象)。
人中有“命”,这是因为人类在“分”上有所限制,这种限制是作为人的活动范围,不得不遵守。
人中有“性”,即指人与非人之间总有区别,认识“性”,成为我们认识人道或人类社会的基础。
人中有“才”,即人与人之间,其应付外界,因其性命不同,知能亦各异;知能不同,所以才也不同。
戴震的意思,命、性、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这基本是根据于自然,并无任何神秘的或超自然的因素在内,由此而发生的人道或道德,也无超自然的意义。
人道或性、命、才,都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所具有的客观存在。
“君子不借口于性以逞其欲,不借口于命之限之而不尽其材。”
戴震已看出,命定的必然中有自由,自由中亦有命定的必然。
【善】
“所谓人无有不善,即能知其限而不逾之为善,即血气心知能底于无失之为善青岛曙光医院。”即,人的行为中有充分自由,但必须知道“命”的限制而无有错失,便可称善。人之才不同,所以行善的方式不同,而每人皆凭其特殊之才,发展其不同的自由。“才”有限制,所以这种自由也是有范围界限的。这更证明人是不能绝对自由的。
善乃是人的自由在循乎命定中所取得的成绩。
善,是德行的总名,实际存在的各种具体的德目,如仁、义、礼等。
戴震认为被挡访客,一切恶的来源,皆是由于“道之出乎身,失其中正也。”
“能无失者,其惟圣人乎,圣人而后尽乎人之理非他,人伦日用尽乎其必然而已矣首领小夫人。”
“必然”的道德规则,是人类特殊所有的规则,但这个规则,也是循乎自然规律的规则。
【理与欲】
戴震认定,道德应以欲望为基础,不能离开欲望言道德,人类一切欲望皆神圣的,善的。
“理者,存于欲者也。”
理与欲并不相背。人如与欲绝离,就是违乎常情。舍情求理,等于缘木求鱼。
“性之欲,自然之符也。”
“惟有性有欲又有知,然后欲得遂也,情得达也;天下之事,使欲之得达,情之得达,斯已矣。”
戴震认为,由“欲”言理,理在于“欲”,这是古今所谓“善”的起点。也是重视人民要求的起点。
“欲”出于天性,故与天理不违。所谓仁智,就是由“欲”至天理的途径。
“无欲”不仅无“理”,连仁义礼智亦说不上。
“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
“去生养之道,贼道也强悍神农。”
【其他】
中国的唯物主义哲学传统,是很卓越的,伟大的。
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地方巨星手记,很容易被唯心主义一利用即变成极端唯心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出现以前,一切社会历史道德研究(包括在自然观和认识论上是唯物主义的学者的研究在内),都是唯心论的。——但其出发点可能是唯物的,未必妨碍他是当时进步的思想。
作者周辅成认为,戴震的社会道德理论亦有缺点和局限性,可查阅原作。周辅成提到,人性无时不在变化,人性的内容也属于历史范畴,道德也一样。关于伦理道德,可查阅周的著作。
作者在书中对程朱理学亦有历史的评论。
【其他参考资料】
《戴震与程朱理学——兼论戴震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周兆茂,1992亡念之扎姆德。
中文百科在线,戴震。
【相关阅读】
《章学诚的学术思想、治学思想之摘录》
《叶适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
《荀子与荀学的地位:二千年之流变》
--------------------------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微信公众号——琅琊渔夫。如需转载,请在篇尾按以下格式注明:
(1)来源:琅琊渔夫(微信号:langyafisherman)
(2)作者:琅琊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