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要略】(304)自由思想家李贽: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北京信息网
明自成祖之后平和岛静雄,历任皇帝多昏庸无道,不问政事。尤其武宗、世宗之间,宦官当政,权臣秉国青狼獒,以致大明国运日渐衰落。然而,这种政治格局虽然给国家社稷带来灾难性后果,但却产生了一个令后人意想不到的“副产品”: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其中,武宗之世产生了“心学大师”王阳明,世宗之世则产生了“自由思想家”李贽。二者相互辉映袁思怡,以至大明的文化天空,因为这两位文化巨蘖的出现而变得霞光万道。今且单论李贽其人其事。
李贽其人:福建泉州人内黄天气预报。初姓林安均璨,名载贽,后改姓名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廖万清,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十二岁开始作文,二十六岁中举人。三十岁至四十五岁为官,在云南姚安知府任上主动辞官归乡,以讲学授徒撰文为生,曾给自己画像:“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李贽一生著述颇丰,著述先后数次被禁毁痴情司歌词,民间盗印、假托者不绝,门人汪本钶曰:“(卓吾)一死而书益传,名益重……渐至今日,坊间一切戏剧淫谑刻本批点,动曰卓吾先生。”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奇士。他崇尚真奇,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的虚伪现实王熙然,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超级融合,建立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其学说理论之深刻尖锐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在朝野引起激烈争论,以至于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之大关键所在。
李贽其事:十二岁即能著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自知府退休后即在湖北麻城设坛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人数多至成千上万人。万历十三年,入住麻城芝佛院,致力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余年而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揭露道学家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之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万历十六年,李贽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并直称自己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万历二十五年,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后到北京,住西山极乐寺,编订其六十八卷纪传体史论巨著《藏书》,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八百人,对历史人物做出独立评价。如其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李贽思想: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以孔孟传统儒学思想之“异端”自居,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极力否认儒学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对孔孟之道的批判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李贽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指斥他们“名为山人车静子,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针对时政腐败,李贽提出“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政治理想。认为“至人之治”乃“因乎人者”,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之号召,并宣称人类平等、反对歧视妇女、提倡婚姻自由,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声。李贽主张富国强兵,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认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针对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现象,他强调武事重要,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提倡耕战,认为“务农讲武,不可偏废”。李贽终身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认为“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危险美学,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
李贽之死燃情百加得。万历三十年(1602年)闰二月乙卯日,著名的东林党人、礼科给事中张问达给万历皇帝上了一道专门弹劾李贽的奏疏。在这份奏疏中,张问达使用了大量耸人听闻的谣言和污蔑不实之词,必欲将李贽置于死地而后快。奏疏原文如下:
李贽壮岁为官厦门滚蛋谷,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山野男医,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不可不毁。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简,与无良辈游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至有携衾枕而宿者,一境如狂。又作《观音问》一书,所谓观音者,皆士人妻女也。后生小子,喜其猖狂放肆,相率煽惑。至于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同于禽兽而不之恤。迩来缙绅大夫,亦有诵咒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数珠,以为律戒,室悬妙像spellflash,以为归依,不知遵孔子家法,而溺意于禅教沙门者,往往出矣。近闻贽且移至通州郊游歌,通州距都下四十里,倘一入都门,招致蛊惑,又为麻城之续。望敕礼部,檄行通州地方官,将李贽解发原籍治罪。仍檄行两畿及各布政司将贽刊行诸书,并搜简其家未刻者,尽行烧毁,毋令贻祸后生,世道幸甚。
这份上疏,居然称李贽大白天与妓女在一起洗澡,曾勾引士人妻女抱着枕头被单到和尚庙里去睡觉非常偶像,不啻是一个道德极其败坏且危害社会安全的危险分子。然而,面对这样一份奏折,一向贪财好色的万历皇帝却没有完全相信张问达的奏折内容。他认为,像李贽这样一个连正四品的官都不愿做的人,不可能生活得那么放荡,因为一个生活放荡的人尽可以享受“名教”中的“乐地”,不仅家里可以妻妾成群,刘钰佳而且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合法”地找官妓相陪,何况李贽已是风烛残年,不可能那么放荡。万历皇帝似乎也明白,在男女关系上造别人的谣乃是官场上攻击别人的惯用手法,所以他对那些关于李贽的“桃色新闻”并不介意,而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言论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他决定下诏以“敢倡乱道”的罪名将李贽逮捕治罪:
“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其书籍已刻未刻,令所在官司,尽搜烧毁,不许存留。如有党徒,曲庇私藏岸优太,该科道及各有司,访奏治罪。”
皇帝一声令下,当时人在通州的李贽就被关进了皇家监狱。面对奉旨审问李贽的京官要员,李贽作了简短的申辩:“罪人著书多有,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并坦然诗曰:
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
病间始知身在系超级剑修,几回白日几黄昏。
后审判无果,大明的“道德法官”们建议皇帝将李贽递解回原籍监视居住。而李贽,在此之前好几年就为自己设计了“荣死诏狱”的最后归宿。1602年(万历三十年)3月15日,李贽在吩咐侍者为他剃头后取刀自割咽喉,血流遍地,尚未断气。侍者问他“痛否?”李贽以指蘸血写道:“不痛。”侍者又问:“你为什么要自杀呢?”李贽又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三月十六日夜子时,李贽在狱中辞世。
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因而在朝野引起激烈争论。在中国数千年中央集权体制之下,思想之禁锢,礼教之束缚,为祸甚深而愈演愈烈。因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历代知识分子仝晓燕,要么顶礼于传统,服膺于古人,要么发展其传统,阐述于古人。无非于儒、法、道、释之内做发散性诠释与深入性探索。即如王阳明学派,虽开创心学门派,然亦无出于儒学传统之内。这种思想的内守与精神的传承,使中国五千年来最缺少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独李贽敢于一反传统,振臂为呼,自为“异端”,以一人之力而向三千年儒道传统开战,以一人之力而向整个士林挑战,后人谓其可谓中国的路德金,虽得其表而未得其实。要知道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下,李贽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比之路德金则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做出更大的牺牲,遭受更大的痛苦。因为李贽试图要挑战的,是中华数千年文明所形成的强大传统,是中央专制集权体制赖以生存的巨大利益共同体。而中国自汉唐以降在社会文化和思想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正在于李贽这样的有独立思想、有开拓精神、有创新意识的知识分子太少之故。而《要略》于李贽之史中,实冀今日之读者诸君,以李贽所点燃的思想火炬,炳焚笼罩在中国历史天空中浓重的文化阴霾,点燃中国仕林思想解放的熊熊火焰——唯其如此,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复兴梦”和“强国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北京信息网公众号
欢迎点赞留言
留言评论次数越多张海峡,并且点赞人数越高,
获得的荣誉称号也越高!
荣誉称号(按初级到高级排序)如下:
崭露头角
小有名气
家喻户晓
名动四方
万人敬仰
每个月我们会公布排名的名单,并且送上礼物
其他人还可以向排名靠前的读者的发起挑战!
是不是很刺激?快快来文章底部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