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神之右手临城县各个村名的由来!-临城网

全部文章 admin 2017-03-01 493 次浏览
临城县各个村名的由来!-临城网

1、北街 唐代中期,该村位于城北门以外,习惯上称为北关。解放后,以县城十字街为界,经北称北街,经东称东街。现在所谓的“城四街”是指北街、东街、城里、东关四个村。2、城里 唐天宝元年,县城迁新址(即现址),新筑城郭。该村地处城围里,俗称城里,至今沿用。3、东关 原名东关铺,始建于唐朝,因处在县城东门外而得名,后称东关。4、岗头 在唐代时位于临城北岗西侧的尽头医药卫生报,故名。5、岗头寺 唐贞观年间,该村位于岗头的寺院处,故名。6、澄底 东汉王莽赶刘秀,刘秀败卧沙滩,洪水从其身下潜流而过,故名。又说系赵云在沙滩巨石午睡,洪水从历身下潜流而过,故名。7、射兽 东汉刘秀在此村发现两只羊抵头,便令军士将其射死,故名。8、支角 传说该村乱石遍地,每走一步都在石头垫脚,取名支脚,后改为支角。9、补要村 明朝万历年间,有村名李家沟,村南有一庄名回要村。清朝时为避疾病,回要村迁至李家沟,改名补要村。10、程村 因村临近县城,取名城村,后改为程村。分南、北程村。11、洞上 明隆庆三年,县城南关被洪水冲毁窦王岭,部分农户迁此住在窟洞,故名洞上村。12、水南寺 明隆庆年间,山西移民迁至此地,因位于河南岸,且当地有一寺庙楚剧百日缘,故名。13、盘石 因位于河岸,村西有巨石拦住洪水,使村稳如盘石,故名。分为南、北盘石。14、东镇村 原名北镇村。北宋时,宋辽交战。辽将韩信在此镇守,取名北镇。后分为东、西镇。西镇村后又分为西镇东村和西镇西村。15、上庄头 明朝永乐年间,陈、焦二姓居于此。因地势低洼,神之右手取名盆洼。后有曹性迁来,移居岗坡头上风烟歌,改为上庄头村。16、留村 燕王(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公园403年即位,年号永乐)扫北时所留,故名。分为前、后留村。17、孟村 汉朝时,孟性人家在此居住,取名孟家台,后改为孟村。1948年分为南、北孟村。1960年,北孟村又分出一个村,称李家庄,1980年改为西孟村。18、吕家镇、张家镇 北宋时杨延昭在此镇守,因地处槐河南岸,取名南镇。后按姓氏分成吕家镇、张家镇两个村。19、古鲁营 古时曾为鲁国营地,故名。后分为东、西古鲁营两个村。20、梁村 此地有南北两个矮岗,两岗之间有一山梁。取名两岗梁村,后改称梁村。1958年分为北街、西街、南街。21、西渎 因地势低,多沟而取名。(渎:水沟)该村东边为东渎曹星。(北为北渎,系高邑县)22、方等 原名赵家庄。汉朝时韩信开河造田,田地成方,故名方等。23、忠信 唐朝时此地有一庙宇,善男信女烧香礼拜。庙的南北各有一村,称南、北忠信。24、鸭鸽营 明朝时有两支军队在此驻扎,分别着青衣和黑衣,人称青鸭子军、灰鸽子军。该村故名鸭鸽营。后分为东、西鸭鸽营。俗称东、西牙更。25、西辛安 明末有尼姑庵,后有人在庵西侧居住,故名。后改称西新安。1961年分出辛安庄。该村东边为东辛安。26、北高村 清朝时称北福村。因村民拳艺高超小魔女蒙娜,称北高村。南福村在北福村改名后,也改名南高村。后分出中高村。27、西洞村 明末,内丘张姓人家逃荒至此挖洞暂住,取名洞上。清嘉庆年间,赞皇孙姓人家在村东建洞居住,故名东洞。28、南竹果 明朝时此地有河,南岸长满竹子,取名竹河,该村取名南竹河,后改称南竹果。清朝时,该村分为出东竹果。29、岗上 清朝时从石城逃荒而来的村民在此居住,因地势较高,故名岗上。30、黑城 原名北寨,与南寨相对。汉朝刘秀被王莽追赶,天黑时在此休息,认为此在地建城。故改名黑城。31、西牟村 有牧人在此居临汾平阳中学住,取名牧村。马翠霞清朝时村边建兴胜寺。从此以寺为界,分为东、西牟。后改称东、西牟村。32、辛庄 明初,赵姓人家在此建庄,取名新庄。后改为辛安。33、竹壁 明代该村地势低洼,长满竹子似墙壁,故名。34、白鸽井 西楚霸王项羽追赶刘邦,途中刘邦躲避井中。有白鸽群集井口,因而脱险,故名寻宝美利坚。后该村分为东、西白鸽井正统心算。35、韩村 为纪念韩信建村,故名。分钱家韩、侯家韩等。36、南寨 因该村南北两侧长满酸枣树,象墙,使得村象寨子,且处于黑城(北寨)南,故名。37、丰盈 原名饥庄。明末有一县令路过将其改为丰盈。38、都丰 明初时称东风,明末改为都丰。分前、后都丰村。39、两口 明朝以前称魏村,人极穷困。村北有范家坟村。村民认为本村贫困的原因是喂(魏)饭(范)之故。于是制做了两个石人,一男拿碗一女拿勺,正对范家坟村,意为两口吃一饭(范)。故名两口村。40、界沟 村南有沟,为临城、内丘分界线,村东有界碑黄金岛历险记 。故名。41、戴家庄 原名西邵明。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戴姓人家迁此,故名。42、磁窑沟 因村东有宋明时期古瓷窑遗址,故名瓷窑沟,后改为磁窑沟。43、岗西 五代时期鹿庄张姓迁此,因村东有岗。故名。44、东升 原为彭家泉村一部分,1963年因避洪水迁移,取名东升。45、崇礼村 明朝建村。后按姓氏分村。分别为陈家崇村、赵家崇村、贾家崇村、王家崇村。后均把礼字去掉,沿用至今。46、挟泉明代村南有一泉水,故名。47、柏沟 明朝隆庆年间蛇蝎弃妃,村处沟内,柏树成林,故名。48、驾回 原名青龙乡。五代时后周皇帝郭威(乳名雀儿)出巡至此,欲向南前往内丘县检查一座庙宇工程质量。监工怕贪污事迹败露,谎称前方有鹞子山,犯忌。皇帝随起驾北回,故名。1948年分成南、中、北三个驾回。49、桑树凹 明代该村处在低凹内,桑树成林,故名。后分成东、西桑树凹村。俗称桑东、桑西。50、祁村 唐代一祁姓在村西山上扎寨,取名祁家寨。后称祁村。51、山口 因地处天台山与白云山的交接口,故名。52、胶泥沟 明代建村,因四周有沟且多为胶泥,故名。53、灰卜 明朝称辉布,后改称灰卜。55、石固 因村中有一石柱,常滴水马月华,取名石哭。后因天旱,不再滴水,出现小窟窿财运五福星,又改为石窟。后改为石固。56、乔家庄 元代称韩家庄(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园1606年)本村乔壁星升任四川巡抚后,改称乔家庄。57、西竖村 唐代有竖石村。清代分为东竖村、西竖村。58、山南头 唐代因村落在白云山南端而得名。59、彭家泉 清雍正年间,此地有清泉且为彭姓人家在此居住,故名。60、东柏畅 明清时称大柏畅,民国时改为东柏畅。其中一个庄称小柏畅,民国时改为西柏畅。柏畅之名最早由来,是因汉武帝封刘终古为柏畅侯而得名。61、三岐 处于三山交错处的岐山谷地而得名。分为南、北三岐。62、台峪 明朝时因该村檀树多,取名檀峪,后改为台峪。63、炉子沟 传说太上老君炼丹每隔十二年在这沟出现一次,故名。64、鹿庄 因有鹿出没,故名。65、安上 因该村有尼姑庵,故名。66、刘家辉 古时此地树多,村民以烧炭为生,烟灰弥漫,称灰林村。明朝隆尧刘姓人家迁此,取名刘家灰村,后改为刘家辉。67、冷水 明朝时有温泉且有人开店称温泉店村。嘉靖皇帝巡游至此,伸手试水称冷,故改名冷水。后分为东、西冷水。68、东代社 1956年由代家庄和东冷水合并而成。69、黄腊沟 明末山西赵姓人家迁此养蜂,多产黄腊,故名。70、菅等 秦汉时期山西张姓人家迁此,因遍地菅草而得名。71、水峪 因地势高于山口,取名上峪,又因水多改为水峪。72、砚台村 宋朝时因有巨石形似砚凹,取名砚凹台村姜祉羽。民国时分为前砚台、后砚台。73、灰山 原名花山,后因大火将花木烧成灰,改为灰山。后分为南、中、北灰山。74、皇迷 汉光武帝刘秀在此迷路,故名。75、刁捏沟 村南一石捏,经常落雕,取名雕捏沟。后改为刁捏沟。76、官都 清朝该村河南为南档堵村,村北为北档堵村,后合并为档堵村。因村中有一个皇帝的干兄弟横行乡里,人们把该村叫做“官独”,后改为官都。77、东川 清初称游仙观庄。后遇洪水,该村移至村东川道,故名。78、白云掌 因云彩有时会象手掌一样遮盖该村,故名。79、拳峪 明朝时权姓人家建村,取名权家峪,俗称权峪,演化成拳峪。80、虎道 因古时有一条通往山西的道路,取名古道村,又因常有老虎出没,明清时改名为虎道。81、桐花 原名铜凹,因村中枯井挖出铜而得名,后改为桐花。82、南沟 明朝时为河堤村,后因洪水,南迁至山沟,故名。83、鸡亮 明万历年间建村,原名吉亮,后改名鸡亮。84、贯峪 原名上观峪、下观峪,因两村之间的道观而得名,后改为上贯峪、下贯峪。85、石家栏 建村时只有十户人家,故名十家栏。后改为石家栏。86、驾游 原名夹扭,宋徽宗到此巡游,认为村名不雅,改为驾游。87、七峪 因山中多漆树,故名漆峪。后简写七峪。88、孟家庄 因孟姓和贾姓人家在此居住,取名孟家庄。后演变成孟家庄。89、围场 原名苇场。因古时此地盛产芦苇而得名。后改为围场。90、青羊头、红鹤 虢(guo 周代诸侯国名)国太子出家修行,有青羊鸿鹤相随。后在青羊、鸿鹤栖息地分别建村,取名青羊头村,鸿鹤村。后将鸿鹤村改为红鹤村,分为上红鹤、下红鹤。俗称上号、下号。91、双石铺 因村边有两块巨头,状如床铺,故名穆熙妍。92、梁家庄 明初有大东平、枣园两庄,后两庄人迁走,梁姓人家迁入,改名梁家庄。93、戎家庄 原名武家庄,后武姓人家迁走,戎姓人家迁入,改名戎家庄。94、上中皋 因村位于河的上中游的岸边高地而得名。(皋:水边高地)95、北中皋 原名下中皋,后改为北中皋。后分出南中皋。96、乱木 原名乱墓,后改为乱木。97、程阳 因村北高南低向阳靠大虾,故名。98、屯院 古时此地曾有白马寺,以寺院得名。99、石楼 古时该村有一竖立的巨石,形似楼房,故名。100、方脑 因地势高且地形方,故名。

来源:大海也温柔丨编辑:城果果
临城网热线:0319-7085896
【工作时间】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