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红千层丹青难写是精神——聆听东兰铜鼓信仰之声-微东兰信息

全部文章 admin 2014-10-23 316 次浏览
丹青难写是精神——聆听东兰铜鼓信仰之声-微东兰信息

微东兰信息,为您提供实
时、海量、有效信息,是
东兰本地便捷生活服务第
一入口,身边生活好帮手
(一)与鼓结缘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管是依《史记》《汉书》《百越先贤志》和《唐书·南蛮列传》所记载提及的古老广西或是始于宋、兴于明、衰于清、终于民国的东兰土司文化都已悄然逝去,被岁月掩埋,淹没在历史的红尘中。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兰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升,父老乡亲更加注重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富足,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依托于这样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游走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岁节庆吊皆用到的东兰铜鼓及其文化也乘着这股东风得到了蓬勃发展,迅速飞入东兰寻常百姓家并成为东兰县一张飘香全国、享誉世界的文化名片。
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是个革命老区。根据典籍记载,该县可追溯到秦朝,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2000多年的历史。
我对于这片革命的热土并不陌生,它是我生命中除了故乡之外为数不多往返较为频繁且捻揉着特殊印记温存在我脑海里的故地。与它结缘因近几年来工作的关系秦玥飞,隔三差五前往东兰出差或是接待国内外宾客到东兰县调研,但对于铜鼓文化了解甚少,一直令我深感羞愧,遗憾至今。
这次有幸应东兰县伟领屯籍文友牙锋的盛情邀请,秉承一颗虔诚、学习的心与其同行,踏上了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东兰县采风,缘此耕织在指尖的笔侵染了记忆,写下了这篇游记。
翌日,汽车迎着初升的朝霞,沿着盘山公路穿梭在星罗棋布的莽莽群山之间。我透过窗户向外张望,不时看见迁徙的鸟儿从红叶稀疏的灌木丛中蹿出。游移目光眺望远处,深山野趣浓,不管是田里务农的村民,还是休憩的牛群、奔走的羊群,或是氤氲着朦胧雾霭的群山、冒着炊烟袅袅的农户家……窗外田园风光姿色天成,般般入画令人陶醉,思绪也悄然迎着风探索云的走向,释放跃跃欲出的灵魂伴着车载音乐起起伏伏向东兰县方向驶去,仿佛又回到2013年9月13日,第一次听闻东兰县堪称世界“铜鼓之乡”的时候。
那时,陪同越南前驻华大使、中越友好协会副主席裴鸿福先生为团长的越南代表团一行前往东兰县参加开国上将韦国清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后,辗转参观东兰县民间铜鼓收藏馆,了解到: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约有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量1400面,广西馆藏量900多面,而东兰县就有612面,约占世界铜鼓收藏量的四分之一,中国藏量近二分之一,居全区乃至全国之首。铜鼓是东兰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是壮、瑶族珍贵乐器。壮族铜鼓习俗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兰县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
听完解说员介绍,给对于铜鼓文化认知如同碗口大、了解恰如筷子长的我上了一堂弥足珍贵的历史课,可惜当天参观的时间有限,意犹未尽的我也只能随大流走马观花地参观,为此与它惜别前曾一步三回头,希望下次再有机会前来参观,深入了解东兰的铜鼓文化,续写我与它的未了情缘。
山水有相逢,你我别有期踢出个未来。从未想过埋藏在心底多年的夙愿因这次探究东兰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而圆梦。潘南奎也许是上次你我临别前惊鸿一瞥,情生千千结穿越时空节点网罗住未来你我的心,留下一份情愫,所以再次踏足你的领地,又激起我生命的亢奋和颤栗。

(二)那年今日此门中
带着久别重逢的渴望,经过一番跋山涉水后,再次相逢于那年今日此门中,你依旧笑看人生百态,而我经不起岁月流年的侵蚀已过而立之年,不禁感叹白云苍狗,桃李春风一杯酒僵尸海狸,江湖夜雨十年灯。
走进阔别已久的庭院,热情洋溢的解说员接待我们一行。据她所言:眼前中式复古四合院造型的铜鼓收藏馆共分为3层,由鼓王厅、鼓源厅、鼓庆厅、鼓威厅、鼓神厅5个展厅构成,收藏馆共珍藏100多面红水河流域充满传奇色彩的传世铜鼓。
我们首先参观了鼓王厅。该展厅仅供奉着3尊壮族神将。左边一尊宝相庄严,双足立于铜鼓之上,左手持神笔平泉天气预报,右手拽着铜鼓托于右肩,横眉冷对怒视左前方,该神将名为守鼓神将;正中堂供奉的那位头顶牛角,脸如重枣,两条剑眉,一双灯笼眼炯炯有神,正方鼻,四方口,招风耳,这便是壮族人民心目中的铜鼓先祖鼓王;右边一尊慈悲肃穆,双脚踏于铜鼓之上,右手持佛印,黄幔布包裹其身,聚精会神审视前方,该神将名为护鼓神将。
尔后,我等继续前往二楼参观鼓源厅、鼓庆厅。鼓源厅顾名思义是通过油画展介绍大小不一的铜鼓是由原始的炊具葫芦、锅鼎发展而成药娘三区,并逐步衍变发展成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鼓庆厅则陈列着许多造型各异,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日光形,太阳边上有青蛙(壮乡称为“蚂拐”)、 龙凤、狮虎、瑞兽,或有鲤鱼、螃蟹、马儿等立体装饰的铜鼓,这些铜鼓多为用于许愿、祈福、喜庆乐舞或用于驱除猛兽、报时、报警工具。
最后,在三楼参观鼓威厅、鼓神厅。鼓威厅展示的是征战鼓、皇帝鼓、祛病鼓等在古代象征权力、财富和健康的铜鼓。由古至今,壮、瑶等民族十分珍藏这种乐器,当作传家宝传承至今;鼓神厅是整个收藏馆的馆藏中心,也是寓意吉祥如意的吉瑞中心,因为这里陈列着祭祀、祈福的女神鼓、手持铜鼓的财神爷、双肩挑铜鼓的布袋和尚,供游人膜拜、祈福。
(三)伟领鼓声已响数百年
欲寻鼓声入深山,细雨随行洗铅华。误以巴山涨秋池,却逢伟领雾中来。
当我们抵达伟领屯已是深夜,雨后的小路多泥泞殇宠。却不承想,当我们走到屯里时意外发现屯里灯火通明赶尸匠,屯落的路口有十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在风里等候着我们的到来异界骷髅兵。
“咚-哝-咛-隆-”整齐热烈的鼓声随着我们的临近而响起,阵阵热烈欢快的鼓声在伟领上空雷动,沸腾。我望着眼前一张张镶嵌着世上最暖人心田的笑容,心如潮涌,满怀感恩地观看完老者们一番即兴铜鼓表演后,牙锋便盛情邀请众人前往他家里欢聚。
有幸体验在云雾缭绕的深山中,在青松的怀抱里,与数十位爷爷辈的耄耋老者促膝长谈,聆听他们如数家珍把温存了好几代人的记忆如竹筒倒豆子般一倒而空。在畅谈时,84岁的牙国球老先生告诉我:“伟领屯虽藏在深闺人未识,但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全屯牙姓居多。屯里现有65户260人。目前保存有20面传世铜鼓,拥有5支铜鼓队。屯里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下到五六岁的孩童都会耍两手铜鼓。几十年前,屯里条件不好的学校,上下课都是敲击铜鼓当作作息铃声,还有村民开会、岁节庆吊皆用铜鼓。”
当我问到伟领铜鼓传承了多少年时,牙国任老人双手紧握着茶香四溢的茶杯,向窗外张望思索着,像是要看透黑夜中隐藏在风里的岁月痕迹,良久才悠悠说道:“相传是在300多年前,兰阳土司州署附近有野兽吃人,红千层州府张贴公告,称若有人将其杀死就可以获得赏银及封地mc大灵。后来是我们牙氏祖先将野兽杀死熙元宁宝,如愿得到了土司封赏,便有了如今的伟领屯。祖先为了让后人铭记,便铸造铜鼓传于后人。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铜鼓数量增到了20多面。到后来随着村民的富裕,又逐渐演变成为重阳节、春节等岁节庆吊皆用的传家宝传承至今。”
牙国球老先生说道:“如今东兰铜鼓文化蜚声海内外,也少不了屯里众多铜鼓爱好者的一份功劳,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牙国高老友,他作为广西民族研究学会的会员,从80年代开始,一直积极推动东兰铜鼓协会的成立,先后率县、屯鼓手参加河池举办的第一、二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南宁国际民歌节、中国龙滩水电工程开工典礼等重大活动的表演颜朝。他还潜心探究壮族铜鼓文化,撰写的《铜鼓之乡与铜鼓王》《世界铜鼓之乡东兰县》《蚂拐歌会》等文章被不少报刊媒体采用。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几十年来,伟领屯已培养出许许多多铜鼓表演者,他们代表东兰县、河池市参加过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首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中华鼓王’大会,应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邀请带着铜鼓到北京演出《壮锦献给毛主席》等一系列庆典活动,这是值得我们伟领屯骄傲的……”山中无甲子,畅聊无岁月。当天边泛起鱼肚白,相谈甚欢的老者才依依不舍相续离开。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对于此观点,我一直奉为圭臬,笃行合一地认为人生旅途中,行走的每一段路,都是岁月赋予我的成长机会,是灵魂在烟雨红尘里泅渡的修行。行途,不在乎近远,只在乎欣赏沿途的风景及丰腴自我的阅历,恰如这次采风之旅一样,让我有幸直观、深入地了解到:这些尽藏壮、瑶先贤精粹匠心铸造,历经沧桑终不改,洗尽铅华呈素姿的传世铜鼓,早与东兰人民血脉相融,代代相传,成为当地文化自信、民族信仰共同体的根基及精神支柱。
作者简介:朱泽瑞,生于1986年。字琐,汉族,南丹大厂人,祖籍恭城。笔名:泽龘轩宇,17K网站签约作家。现任广西作协理事、广西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西南作家文学》杂志特约编辑,河池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刊物累计发表作品80余万字。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ta
微东兰信息(长按二维码关注)投稿爆料、办业务、商务合作、版权问题联系后台
来源:河池日报(朱泽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注明本平台。
兰城新闻|房地产|招聘|转让|出租|婚介
二手车|家政|商介|中介|逛东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