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联通加速器临颍台陈镇王曲村:历史悠久,英雄故里,名闻遐迩!-在临颍

全部文章 admin 2014-09-15 357 次浏览
临颍台陈镇王曲村:历史悠久,英雄故里,名闻遐迩!-在临颍
提示:点击上方↑"在临颍"可快速关注
今天,《漯河日报》下属的《漯河晚报》
专版报道了咱临颍的王曲村
一个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的王曲村跃然纸上
今天,小编全文转发此篇报道!
让大家更全面认识下咱老家!郑艳东


颍河,漯河西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宛若一条玉带缓缓流淌在临颍和郾城两地。村落依河而建,星罗棋布,叫×曲村、×湾村的村庄颇多。在这些村落中,有个村庄非常有名,用当地人的说法是:村子风水好、出人才,最负盛名的就是“一街、一寺、一树、一桥、一英雄”。
它就是临颍县台陈镇王曲村。这个古村究竟有多少故事?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辉
实 习 生 何 爽
十字街曾是热闹集市
7月11日,烈日炎炎,记者来到王曲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村子在历史上多次更名。宋朝时村名为岔南村,后因流经此地的河流改名为黄龙渠,故得名黄龙镇。后由于避难的人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寺庙,村名又改为吉祥寺村。后来,有两位大姓王家到这里居住,该村改名为王曲村。
村子布局讲究,呈“龟背”形,中间高,两头略低。由于地势独特,明清时期多有发大水的情况下,此地却安然无恙。村子正中央是个十字街,两条南北主街交叉,村里30余条小巷交织。
张德进的火烧铺就紧挨着十字街。铺子是一座老房子九头怪猫,墙壁、房梁和房顶的方子都是木质的,房檐有雕刻的砖花,房梁上也雕有各式花纹,房柱为合抱粗木圆柱,没有一颗钉子大唐龙皇,全系卯榫嵌合。“看这个柱脚金书群芳谱,已经风化了月赋情长。”张德进说,这座老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也有修补,但大体结构没有改动。
房子西墙脚一块方砖上刻着一列列小字,尽管有些字迹已经难以辨认,但大意还能读懂。方砖上的文字是清朝咸丰四年制订的集规,还确立了集市度量衡。这些文字一方面证明这座老房子至少有163年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当时集市的繁华。
据王曲村志记载,咸丰初年这里修建了石桥。当时的县官不许集会,后来有人在桥头进行小规模商品贩卖,县官看挡不住了,就同意集会。集市热闹后,村里大户人家开始在十字街的好地段盖楼。当时村里出了一位武举人,联通加速器成立了王曲集。集市繁华后,带动了餐饮业、手工业、商贸业的发展。据村志记载,当时临颍西南一带纺纱、织布业发达,几乎家家纺织,布客云集繁城、王曲,仅王曲村就有布店30多家、饭铺32家欣疤克。民国时期,这里的餐饮业更是一枝独秀。解放初期松下怜,村民亦农亦商,兼营手工副业、建筑业、修配等,从事商业者占90%以上。到现在村里还保留着玉米穗皮等草编手工业。
百年石桥横跨颍河故道
王曲村西南有一座石桥,桥下就是颍河故道。这座石桥和台陈镇名人陈星聚还有渊源玲珑女。村里有一块石碑,碑文为《重修石桥碑记》,“邑西南去城十五里有镇名曰王曲,西枕颍水,落有石桥一座……近因时久年湮此桥,又复损坏……时有孝台村陈君星竹商桥镇田君春雨,目撃心伤,忾然有重修之志,第工程浩大,财用难及,因募化四方吴晰,共襄厥事,鸠工元材,自光绪八年(1882年)二月中修,本年四月中告竣。”碑记中的陈星竹,便是陈星聚的弟弟,他和田春雨募集钱财重修此桥。新桥和老桥相比高起三尺,并不是图壮观,而是此处有码头,为方便装卸人员,才如此整修。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这是一座13孔、长约30米的石桥,桥下的河道已成庄稼地,桥面距离河底有两米多,桥墩是用青石垒砌而成,距桥面最近的青石上还刻有龙头形状。站在桥上,可以想象到当年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
“传说之前龙头里有龙胆,一旦河里涨水,就会搅动龙胆,发出‘哗哗哗’的巨响宝珠奶酪,提醒村民们涨水了。”村干部孙国军介绍说,尽管石桥已经风蚀,但依然发挥着作用,是周边村民出行的交通要道。
千年古寺传承悠久文化
村中还有一座古寺,叫吉祥禅寺,始建于唐僖宗文德年间,寺院香火鼎盛于唐、明、清时期孙雨朦,方圆百里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钟声响彻数十里远。 唐、明、清时期,中原文人墨客经常欢聚寺院,赋诗吟对,畅饮抚琴,在寺内留下不少墨宝。首任台北知府陈星聚也曾在此寺苦读诗经,而后学业有成,名扬四方。辛亥革命后,寺庙变成了临颍县第二高小,出了不少人才,英雄葛洪臣和为抗击日寇英勇牺牲的李鼎新,均是这里走出的学生。
由于历代官方及百姓的精心维护,寺院始终完好。后因战火和政治运动,天爷阁、头佛殿、三佛殿、山门及部分建筑拆除。
近年来,不少百姓又纷纷捐资重修寺院,按照原有建筑风格布局规划,现已建成头佛殿等。
银杏树屹立千年如今成风景
吉祥禅寺二佛殿前有棵银杏树,树龄距今约1390年,枝繁叶茂,犹如一把巨大的绿伞,四个成年人才能环抱大树一圈。
银杏树生长缓慢,寿命极长,从种下到结果便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有人又把它称作“公孙树”,意为“公种而孙得食”,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药用价值。这棵树每年都吸引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听管理寺院的老者说,近些年,县委、县政府和林业部门都十分重视对这棵古树的保护,定时给古树浇水、施肥、看病输液,使这棵古老的银杏树枝繁叶茂,虽历经千年,却越长越旺。2015年此树被评为国家一级古树名木。
这棵银杏树从北宋时期就屹立于此,历经沧桑,看惯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看惯悲欢离合、人情冷暖。它以顽强的生命力,见证历史,也见证了临颍人民的幸福生活。
英雄故里的“红色传承”
在王曲村采访时,一户农家院落吸引了记者,只见院门上方挂了一块红色牌匾,上书四个大字“祖国英雄”,这便是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葛洪臣的故居。
1947年,刘邓大军解放了临颍,19岁的葛洪臣带头参军。战斗中他勇猛过人,在解放中南的战斗中童振军,获得“解放华中南纪念章”。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写下血书参战。在朝鲜战场的两年里,他参加了数十次战斗,多次立功受奖罗大中。上甘岭战役开始后的第4天,他拉响了自己的最后一颗手雷,与美军同归于尽,时年24岁。1954年,被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名为“祖国英雄”,门首立了光荣匾额天福天美仕。
2016年清明节前夕,临颍县政府在王曲村建立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了烈士纪念碑及英雄广场,供后人瞻仰纪念,国务院还批准王曲学校更名为洪臣学校。
“我们村里还有个抗日英雄李鼎新,他组织了100多名青年成立抗日游击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活动。1944年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后被日军杀害。”82岁的翟继宗老人说,英雄故里,红色基因代代传。村里还有三位抗日老兵,其中老兵翟卫东还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
另外,据临颍县志记载,1927年,王曲村就成立了地下党支部,这也是临颍县最早的地下党支部。据翟继宗老人介绍,村里有一座破房子,就是当年中共地下党的秘密活动场所,“那时候地下党一开会,爷爷就让我去门外把风。”谈及这些,翟继宗老人一脸自豪。
老人曾是一名教师,现在虽然已年过八旬,依然坚持写作,他说:“我要把王曲村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写下来,让后人发扬光大”。
漯河日报记者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