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永恒 来自周恩来纪念馆的故事:岁月流金-新城清风黄艺明
他温文尔雅湿身为后,风度翩翩,才智超群;他鞠躬尽瘁,情系人民,唯独忘己……42年前,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离开了我们,但岁月从未冲淡人们对他深深的思念。今年3月5日,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文化周刊推出系列特别策划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一面写着“艰难缔造”的锦旗
书有“艰难缔造”的红色锦旗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陈列着这样一件展品宝石拌饭,一面宽35厘米、长72厘米、上面写着“艰难缔造”四个大字的红色锦旗。它承载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艰难缔造的历程,留下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深刻记忆。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血腥屠杀。为了挽救革命邓贵大,中国共产党决定以武装斗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任命周恩来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7月27日,周恩来到达南昌,与朱德、贺龙、叶挺等人对起义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和详细的计划东宁记。
8月1日凌晨2时,一声枪响划破寂静的夜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两万余人,在南昌举行的武装起义爆发了!
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经过数小时激战,到凌晨6时,城内的敌人全部被肃清,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共歼敌3000多人,缴获大量枪炮弹药。
南昌起义成功了!此时旭日刚刚露出地平线,经过战争洗礼的南昌城在曙光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战旗在城楼上迎风飘扬,胜利的捷报传遍大街小巷。
南昌起义后,周恩来领导中共前敌委员会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了一支自己的革命军队,在这支部队里走出了后来人民解放军的六位元帅: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和林彪。
1942年8月1日南昌起义15周年之际,身处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同志们回想起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想到我军建立的艰辛历程,更想起了周恩来为人民军队建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仙途无踪,决定制作一面锦旗大炼蛊师。
他们找来了一块红色绸缎,由董必武手书,从右至左写下“艰难缔造”四个大字,并在其后竖书“献给南昌起义奠定八路军初基的领导者周恩来同志”字样。最后,大家纷纷签上自己的名字,有董必武、邓颖超、徐克立、张颖、刘昂等28人,落款为“一九四二年八一纪念日献”。
南昌起义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周恩来将锦旗收下,并交由邓颖超妥善保管,这面锦旗被两位伟人珍藏了50年之久。
今天四海一线,我们的人民军队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哪里有危难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他们也承载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志,更不负周恩来等人的“艰难缔造”孪生画室。
一张记录“两航起义”的法币
签有周恩来名字的法币
1946年5月,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浪客行。
一个盛夏的晚上,国民党空军的五位飞行员走进了新街口的一家冷饮店,突然发现里间一张桌子旁边坐着两位面熟的人,这不是周恩来先生和邓颖超女士吗?他们对共产党主张和平的真诚态度非常敬佩,早就想见见中共代表周先生,于是,就推选出一位叫林雨水的飞行员作为代表走到里间说:“我们久仰周先生大名,今天能见到万分荣幸,我们都是归国华侨,是回来参加抗战的,现在日本人投降了,可是国民党又要打内战,我们都不愿意自相残杀脑溢血后遗症。”
周恩来客气地给他们让座后说:“为了实现和平民主,我们正在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你们这些年轻人都很爱国,解放区也有许许多多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希望你们有机会到解放区看看。”
五位飞行员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决不打内战。”谈话进行得愉快而随和,五位飞行员想请周恩来签名留念,但因为身上都没有带笔记本,只好从口袋里掏出五张全新的五百元法币,请周恩来在上面签名,周恩来欣然应允,在法币上一一写下“周恩来”三个字。
这次偶然的相遇,给国民党的五位飞行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他们认清了当时的局势,更加坚定了他们向往光明、要求进步的决心。林雨水暗暗地想,他一定要到解放区看看。
第二年,国民党政府撕下了和平的假面具,内战爆发了,五位飞行员毅然脱离了国民党空军。其中一位飞行员林雨水回到香港进入了中央航空公司,在中央航空公司期间,林雨水不时了解周围人的思想活动情况,掌握他们的动态,帮助做些革命工作。
1949年11月9日,林雨水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他驾驶着中央航空公司的525号客机参加了起义,林雨水终于回来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许下的诺言。
他曾深情地说:“我这一生始终坚定一个信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而生活。
一段见证“忠贞爱情”的红绸
见证鲁明林冈婚礼的红绸
1946年至1947年,国共南京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工作的人员先后有2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一方面和国民党代表、美方代表进行艰苦的谈判斗争,另一方面对年轻人的生活乃至婚姻大事关怀备至。正如许多老同志回忆的那样,当时谈判斗争虽然艰苦,但是我们在周副主席身边,却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那样和谐温馨。一段红绸就是大家庭温馨的历史见证大腕崛起。
那是1946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大家庭”忽然热闹起来,原来是在《新华日报》工作的28岁的鲁明和26岁的林冈喜结良缘狂怒射击。大家都来了,唱啊、跳啊,可高兴了!最使他们难忘的是敬爱的周副主席和邓大姐也在百忙中抽空来了,给婚礼增添了隆重和欢乐的气氛。
由于当时谈判相当艰苦、生活也很艰苦,根本就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二位新人。当参加婚礼的同志感到歉意的时候烟花刹那,陆雨棠细心的邓大姐叫身边的同志设法找来了一段红绸,请德高望重的董必武题词。董老欣然挥毫一气呵成“天作之合”四个大字,紧接着周恩来、邓颖超、陆定一、廖承志、潘汉年、宋平等几十位同志也纷纷签名,表示祝贺。火红的红绸映红了每一个人的脸颊,浓浓的革命情谊由手指传向心尖。
1947年初,国共谈判破裂。当国民党政府驱赶中共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回延安时,环境相当险恶,代表团的许多物品没法带走,但鲁明对这件珍贵的礼物倍加珍惜,珍藏在身,由重庆带到延安,又由延安带到西柏坡,最后又带到北京唐璜的回忆,直到1986年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的同志去北京征集周恩来在南京谈判期间的相关文物时仍保存完好。
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像鲁明和林冈这样在梅园新村结为伴侣的共有六对青年。每当一对新人结合时,周副主席和邓大姐都要深情地嘱咐:夫妻之间既是革命同志,又是爱人,应当努力做到“八个互相”: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这样才能搞好夫妻关系,才能永远携手前进。
这“八个互相”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送给年轻伴侣们的无价厚礼,同时也是周恩来、邓颖超作为模范夫妻的真实写照。
一辆密见“佩剑将军”的小轿车
黑色别尔克小轿车
这辆牌照为“京1645”的黑色别尔克小轿车,是1946年5月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来南京后因为工作需要在上海购买的。在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周恩来多次乘坐这辆车与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拜访民主人士共同呼吁停止内战,亲自护送地下党员到安全地带,还在这辆车上会见过一些重要人士。
1946年夏末的一天,别尔克小轿车驶出梅园,经长江路疾驶而去。车内周恩来一边盯着后面紧紧跟踪的吉普车,一边吩咐司机把特务甩掉。司机凭着高超的驾驶技术,在大街小巷内穿来穿去,忽快忽慢,最后趁着路口红绿灯交替的一刹那,猛踩油门,甩掉了特务。
汽车来到一条僻静的路上,只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独自散步,他就是中共特别党员,长期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张克侠。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徐州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也就是电影《佩剑将军》中贺坚的原型。这次,他从徐州来到南京,十分渴望见到周恩来,亲耳聆听党中央对当前时局的分析和指示。由于梅园周围环境险恶,为了不暴露张克侠的身份,这辆黑色的小轿车就充当了会面的场所。
小轿车缓缓驶来,张克侠迅速上车,小车立即开动。张克侠紧紧地握住周恩来的手,叫了声:“周副主席!”周恩来亲切地问候道:“克侠同志,你辛苦了。”啊,同志,这称呼是多么亲切啊!张克侠顿时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小林尊。周恩来感慨地说:“不容易啊,二九年入党,十几年来一直单独战斗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岗位上,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小车沿着僻静的街道行驶着,车内张克侠汇报着徐州的军事战况,周恩来仔细地听着,询问着,判断着,最后郑重地指示道:“要向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和带兵的人,说明我党的政策,指明出路,选择有利时机,争取大部队起义。”
就在这次车中的秘密会面后不久,淮海战役打响了。在关键时刻,张克侠遵照周恩来的指示积极策划准备部队起义。这次起义的成功,对于徐州战局的变化以及淮海战役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这辆小轿车已成为珍贵的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南京人民愿意把周恩来在梅园新村的谈判岁月和生命踪影永远留在南京。
一只装着“公仆情怀”的钢纸箱
周恩来随身携带的钢纸箱
1963年12月14日,周恩来总理出访埃及,下榻在开罗国宾馆。晚上9点多钟,一辆黑色轿车从宾馆驶了出来,聚集在门外的外国记者见是周恩来的专车,当即驾车追踪而去。轿车停在中国驻埃及大使馆,车门打开,下来的是一位中等个头的男子。尾随的记者们立刻注意到,他下车时手里拎着一只箱子。有认识的记者说,他是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那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呢?
记者们带着疑问万芳亭公园,飞车赶回国宾馆,等待周恩来的专车回来。成元功回来下车时,记者们看到,他手里拎的还是那只箱子,而且还牢牢地上了锁。
箱子里装着什么呢?有人说,箱子里可能装的是核按钮;有人说,箱子里装的可能是保密的通讯工具;还有人说箱子里装的是中国的最高机密。
那么,箱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秘密”呢?
这只箱子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特种纸做的钢纸箱,长79厘米,宽45.5厘米,高18.5厘米,是1954年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时,卫士长成元功用周恩来的出国津贴临时购买的。这只钢纸箱伴随了周总理的每一次出访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只钢纸箱里,确实藏着周总理的一个重要“秘密”。
周总理十分注重仪容风度,尤其是他穿的衣服,件件都是有棱有角、整洁干净。但是他穿的衣服却从来都是“外表华丽,内在节俭”,衬衣、衬裤都是穿破了补,补好了再穿,周而复始。领口、袖口等部位容易磨毛、磨破,就把磨破的领口、袖口重新换一下。可是久而久之,换过两三次领口、袖口的衣服大面积破旧,不便送到访问国宾馆的洗衣房去洗,而且也经不起洗衣机的搅拌,只能拿到我国大使馆,请人用手洗。送衣服的时候,随行警卫都要再三嘱咐,要轻轻洗,轻轻揉,如果用力过猛,衣服就坏了。
当时,中国驻阿联的陈家康大使的夫人徐克立同志实在看不过去,就自己出钱给周总理做了两身新衬衣。成元功忐忑不安地将这两套新衬衣拿到周恩来的面前,向他说明了新衣服的来历。周总理坚决让成元功把新衬衣退了回去,他说:“我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分?我看不过分,前提是我们国家还一穷二白。身为国家的总理,我怎样做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表明我提倡什么。”
周总理的出国访问,有时是连续不断的,有一次一连访问了十四个亚、非、欧国家。他是一国总理,有关他的一言一行,穿衣戴帽都在新闻媒体的“捕捉追踪”之中。如果稍有不慎,坏衬衣被哪位新闻记者发现了,哪怕是远距离拍下一个镜头,也会被一些对我国不友好的国家列为证据:看,中国穷得连他们的总理也穿这样破烂的衣服!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深受总理教诲,当然知道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于是,这只钢纸箱刚好就派上了用场。每天晚上周恩来换下衬衣后,马上就由成元功把衣服装进箱子,上了锁送到大使馆,再把洗好晒干的衬衣装进箱子、上了锁带回国宾馆。让各国记者倍感好奇的箱子里装的不是什么国家高级机密,更不是什么核按钮,而是周总理每天换洗的破旧衬衣。
“神秘”的钢纸箱,不仅装着周总理的破旧衬衣,也装着周总理对外交无小事的缜密细致,装着他始终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装着他大有大无的崇高品质和心系百姓的公仆情怀。
2009年4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时感慨地说:“周恩来生前没有留下什么遗产,他留下了精神财富戚继光英雄传。我们只能是见贤思齐,要学习这种精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