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茶馆老舍丰子恺与李叔同:亦师亦友,一生一世-人民文化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8-21 335 次浏览
丰子恺与李叔同:亦师亦友,一生一世-人民文化


本文已获得授权,转载于此度
(作者:小书童)
喜欢丰子恺是一件极为自然的事。
他与世无争、无所不爱,
他安详睿智、不事张扬。
身在一个动荡的年代,
他用一支画笔
描绘出前所未有的纯净烂漫,
不带半分戾气,
“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他的文字同样也是淡淡写来,
自然随意又妙趣横生。

▲丰子恺画《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藏胸丘壑知无尽,过眼烟云且等闲”,
这是丰子恺最喜爱的一副对联,
苦中作乐、随遇而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将凡事看淡的人,
却一生追随了一个人,
一生坚守住了一个承诺,
战乱、迫害、恶疾均不能阻止,
直到生命的尽头。
01
师者
示以美好,授以希望
1914年,16岁的丰子恺
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从未想过专攻绘画与音乐的他,
最喜欢的是数理化。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丰子恺
直到遇见一位很特别的老师,
一切发生了变化。
“他从来不骂人,从来不责备人,态度谦恭;
然而个个学生真心地怕他,
真心地学习他,真心地崇拜他。
我便是其中之一人。”
这位老师名叫李叔同怎样套野鸡,
教的正是绘画和音乐。
当别的老师待学生坐好
才姗姗来迟时,
他总是早早到了教室,
看着学生们吵吵闹闹着进来,
上课铃响,他深鞠一躬,
课就开始了;
当别的老师总是居高临下
疾言厉色地批评犯了错的学生时,
他只是在下课后和颜悦色向对方指出,
然后再向这位学生鞠一躬,
提示可以走了景色宜人的意思。
而原本天性散漫
对老师的呵斥多已经麻木不仁的学生
反应也很怪:
只要是他的课,上课铃响前,
都已坐得齐齐整整。
至于不败的勇者,犯了错的,
也无不表示有些难为情,
“我情愿被夏木瓜(夏丏尊外号)骂一顿,
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
我真想哭出来。”

后来,丰子恺总结到,
李叔同先生,这叫“凡事认真”。
对于一件事,先生向来不做则已,
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以“才子”之名驰名沪上时,
就是上海当时一等的翩翩公子;
他到日本求学时,
就是彻头彻尾的留学生模样;
当他从留学生变为“教师”,
就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
要有人师的“风范”。
人师,以人为本,
教育是教书,也是育人。
02
师者
薪火相续,生生不息
丰子恺决意一生奉献给艺术,
缘于一场记不清具体是哪天的谈话。
那天,作为年级长的丰子恺
向李叔同汇报班级事。
汇报完,将要离开之时,
李叔同突然说道:
“你的图画进步很快,
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
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学生。
你以后,可以……”
突然得到表扬的丰子恺,
受宠若惊,当即表示:
“谢谢先生温州云阅卷,我一定不辜负先生的期望!”
那天晚上,二人敞开心扉,聊到深夜。
在后来的回忆中,丰子恺说:
“当晚李先生的几句话,确定了我的一生。
这一晚,是我一生中一个重要关口,
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
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
几十年来一直未变。”

▲丰子恺
李叔同是有名的通才、奇才。
他能作曲,能作歌,
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精金石。
第一个将话剧带入中国,
第一个将裸体模特带到中国写生课堂,
一曲《送别》,更是经久不衰。
李叔同教人,更讲求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简言之,就是
“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
“他不是只能教图画音乐,
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
而教他的图画音乐。”
入了李叔同门下的丰子恺陈硕嵩,耳濡目染,
追随老师的昔日脚步,留学日本,
苦学音乐、绘画,最终成长为
闻名于世的画家、散文家、书法家、翻译家
以及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选编《李叔同歌曲集》书影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薪火相续,生生不息,
所谓“传承”莫过于此。
03
拜一人为师,
生死无关。
1929年,已出家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
50岁(虚岁)寿辰。
已成为居士,法名婴行的丰子恺
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
为恩师祝贺。
画的内容都是劝人爱惜生命,戒除杀机的。
当时时局动荡,杀戮诸多,
丰子恺想借此劝人
“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
李叔同收到后,非常高兴,
为每幅画逐一配上诗文,
并回信嘱咐丰子恺,
希望他能将此画集续下去。
这样每十年收到一集,
每集数量正好是自己当年的岁数。
待到100岁,最后一集也是第六集修佐,
正好有100幅。
“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

▲护生画集·儿戏其二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
先入为主,终身不移,
长养慈心,勿伤物命,
充此一念,可为仁圣。
收到回信的丰子恺半是感动半是惶恐,
家国动荡,正在流亡逃命的他,
实在是生死难料。
待到恩师百岁,自己也有82岁了,
这样长的寿命根本不敢奢望,
但他也不想让恩师失望,
于是回信:
“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只要活到那天,就不负恩师所愿!
▲护生画集·忏悔
人非圣贤,其孰无过
犹如素衣,偶著尘沃
改过自新,若衣拭尘
一念慈心,天下归仁
君子一诺,千金不易。
1942年新消法全文,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
这时的丰子恺在贵州、重庆间逃亡,
一直到1949年,法师70岁冥寿,
丰子恺才找到时机作画麻将听牌高手。
闭门三个月,完成70幅的护生画第三集。
然后亲自拿着画稿到香港茶馆老舍,
请叶恭绰先生写上诗文。

最艰难的是最后一集的创作。
那时的他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
被批判、扫大街,
《护生画集》被查禁,
家里的存稿被付之一炬,
画材也极度缺乏,
还被检查出患有肺癌。
但为了完成发下的宏愿,
他就在晚上夜深人静时,
忍着病痛,挤在筒子楼的一角,
就着昏黄的煤油灯,一笔一笔,
画出对万物的悲悯,
画下对恩师的誓言。
为防止被抄没,他每完成一幅,
都会找个隐蔽角落藏起来。
正是靠着这种惊人的意志力,
他终于在1973年,
提前六年将100幅的护生画第六集画完。
自感将不久于人世的他,
又拖着病体找到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
也是著名书法家的朱幼兰
请其代为保管。
1975年,丰子恺与世长辞,
没有等到六集《护生画》的完整出版。

▲丰子恺上海旧居日月楼的书桌
“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丰子恺世寿并未许,却实践了诺言。
“是亦众生,与我体同。
应起悲心,怜彼昏蒙。”
这是一位仁者对世人的大爱。
拜一人为师秋实中学,生死无关。
这也是一位学生对恩师的承诺。
04
希望有一天
我就成了你
很多人都曾疑惑李叔同为何要出家。
从世俗眼光看,
办教育、办实业等实实在在的事业,
比出家要有功于世得多。
丰子恺却十分理解李叔同的选择。
“人生”有三层楼。
一是物质生活,
二是精神生活,
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暗访包。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李叔同先生早年对母尽孝,
对妻子尽爱,
安住在第一层楼中;
到了中年,他专心研究艺术,
在多个领域展现出自己的天才,
是在第二层楼;
然而,这些并不足以解答人生的究竟。
财产子孙是身外之物,
学术文艺是暂时的美景,
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
……
强大的“人生欲”,
促使他最终走上追究灵魂的来源之路,
于是武侠七公主,到了第三层,成了宗教徒。
“把自然当作人看,能化无情为有情”
李叔同成了弘一法师,
“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丰子恺自认和弘一法师没得比,
自己耽于文艺和世俗之乐,
尚滞留在第二层楼。
所以,虽理解、明白,
很多事情还是未完全放下。
比如他喜欢吃素,
一点儿猪肉也不吃,却酷爱吃蟹。
别人问他,煮蟹不是很残忍吗?
他说:“口腹之欲,无可奈何啊!
单凭这一点,我就和弘一大师有天壤之别。”
他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
会不自觉地模仿老师。
像写信时先写信封,
有人来问,他会说:
“弘一法师就是这样子的。”
弘一法师圆寂时,
丰子恺沉默了五个多月高圣元,
有读者写信责怪他太过冷淡,
他却说:
“我的惊惶与恸哭,
在确定他必有死的一日之前
早已在心中默默地做过了。”
而在私下,他一听到消息,
就在窗下沉默了几十分钟,
并发愿为法师造像(就是画像)一百尊,
即便他知道:
“我的画像勒石立碑,
也不过比惊惶恸哭、追悼会、
纪念刊稍稍永久一点而已。张煜枫
1948年11月,丰子恺特意去老师的圆寂之处
泉州开元寺温陵养老院凭吊。
在老师的故居和他手植的杨柳前,
徘徊良久,不愿离去。
最后绘画一幅,题词曰:
“今日我来师已去,摩挲杨柳立多时。”
50年代末,丰子恺的幼子考入天津大学,
在家书中,他专门写道:
“明年4月,全家都去北京,
回来时去游天津黑街二人组。
天津确是个好地方,我向往已久,
因为李叔同先生在天津出生。”

▲1948年丰子恺(中立者)参谒法师最后讲经处
“我崇仰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
像一个人,像一个弘一大师那般的人
就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

人有三命,
一为父母所生之命,
二为师造之命,
三为自立之命。
父母生其身而师造其魂异形枪,
而后自立其命。
所以师者,再生父母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为师父。

从前慢,车马慢,
一生只够爱一人。
其实番禺海鸥岛,一生若能遇到一个
德高身正,亦师亦友,
站在你身前悬如明灯的人,
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本文原标题:世间再无丰子恺:拜一人为师,生死无关)


人民文化 | rmrbwhcm
总策划 | 李杉
责编 | 王新梦
校审 | 严晓慧
免责声明:图文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争议,请联系删除

媒体转载、投稿、合作
请直接回复微信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