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草鱼图片丹巴:众神居住之地-地球公园

全部文章 admin 2014-06-11 344 次浏览
丹巴:众神居住之地-地球公园
十位地理杂志前编辑,三百斯巴达勇士,无限旅行灵感。


丹巴:众神居住之地
撰文 / 田犎 摄影 /范菁
国家公园系列
有人说,加绒藏族是藏族中的农夫,但就丹巴的情形看,他们首先是了不起的建筑师,其次才是农夫。各种各样的石块儿,在他们手里就仿佛突然有了魔力,被拼接成不可思议的宏伟战碉式建筑。

河流、古树、转经筒,还有背后隐约的雪峰,走在干净整洁的小村中,感觉突然走进了陶渊明描述的世外桃源中。
一 神仙居所
牦牛河发源于牦牛雪山,顺山沟而下,最终汇入大金川河。大小金川汇合之处,就是丹巴县城。森林消失了,只剩下枯索的干旱河谷。在这个干旱河谷中有一片绿洲,它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甲居藏寨。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甲居藏寨邓佩仪,夏季,大金川河谷层林尽翠,四角供着白石与经幡的独特嘉绒藏族民居由奔腾的河流边三五一簇地向着山顶层叠连绵而去,倚山开垦的农田错落有致地排布在屋前,整个山寨面向大川,背倚群山,环境优美,视野开阔。
加绒藏族的石头房屋都依山而建。地面下一层,通常是牛圈。地面上一层,是厨房和火塘。二层通常是主人住宿的房间。三层是储存食物的地方和经堂。经堂装饰华美,往往配有非常漂亮的壁画。这里平时鲜有人住,通常家中长者交出管家的大权之后,才会住到这里吃斋念经,平时都空着。只在有重大活动,比如婚丧嫁娶时,偶尔会有做法事的喇嘛可以住在这里。
楼顶的四角立着白色的四方神,像伸出去的几个角。楼沿的中间是煨桑炉。每当重大节日,或家中有重大事项,男主人就会在那里点燃香柏枝,缕缕青烟上达天庭。
这样的布局,恰好就像是一个六道轮回图的意蕴:底层是牲畜;下层是日常的凡间生活;经堂代表着人的精神世界;煨桑炉,则代表着人和天之间的交流。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秋季的彩林在清晨柔和阳光的映染下愈发鲜亮斑斓,丰收后的田地中垒起了垛垛秸秆,高耸的碉楼与白色的藏居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峡谷谷地中。
从甲居村山下顺着格什杂河往上游走就是磨子沟誓要入刀山。偶尔有去党岭和莫斯卡的游客也会开车经过那里,但绝少有人关注它。也幸好这样,那里潜藏着若干像甲居一样古朴美丽的村庄。稍有不同的是,甲居是在干旱河谷中的绿洲,而格什杂河深处的村寨却是掩映在森林之中,更加美丽幽静。
瓦足村就在格什杂河边,其实它跟甲居是背靠背,但由于中间隔着的高顶山异常高峻,无人能够翻越,所以历史上这里跟甲居少有来往,更不为外人所知。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嘉绒藏族古老沧桑的碉楼依然守卫着这片物产丰富的大渡河谷沃土。
或许是因为这里地势平坦,瓦足村的藏居都比甲居的藏居体量高大许多,错落地摆放在坝子里周小曼,周边是农田。每个藏居就像一个巨大的别墅建筑,围成一个个小院落,很多院落中都有一棵巨大的核桃树,把院落覆盖在浓荫下。每个别墅建筑的围墙都只半人高,明显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令人称奇的是,围墙也都跟房屋墙面一样,修得整整齐齐,粉刷得漂漂亮亮。厚约1尺的围墙顶上是长条的花台,里面都种满鲜花。鲜花以当地常见的鸢尾为主,草鱼图片并不是什么奇花异卉,但家家户户围墙都变成鸢尾花墙,那就是一番让人震撼的景色了。猛然进入到这里,让人仿佛突然穿越到了某个欧美国家的富人区!

丹巴美女
陪我寻访瓦足村的丹增虽然是丹巴当地人,但对这里也不熟悉,猛然看到这个景象,不禁顿足捶胸:“哎呀,可惜了可惜了!”
我惊问其故,他说:“后悔结婚太早了。要是自己还没有结婚,一定到这里来做个上门女婿!这才是神仙住的地方啊!”
二 遗世独立
到党岭来的游客一般有3个目的。最多的就是上山去看高山海子;其次,就是到旁边沟里去泡温泉;还有些驴友则是要重走长征路,从这里一直翻山越岭到关外的玉科草原去。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边耳乡党岭村,寺庙脚下的河流蜿蜒地绕村前行,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完整。
党岭村被高山围绕,周边的高山上海子众多。村子北面紧靠着的山叫热涌山,是村子的神山。半山上有个热涌错。虽然不大,但很有灵性,当地人每当天旱都要到那里求雨。村子的西北,是两座巨大的雪山,分别叫然燎和东顶国。在那皑皑的冰川之下唐山孤儿,有好几个高山湖泊,当地人叫七海子。最高的山叫夏羌拉,在村子东面,在村里看不到,得爬到高山牧场上才能看见。
夏羌拉海拔5470米,在藏语里是“美丽女神”的意思。神山脚下有3个海子。卓拥错是双湖,低处的是小卓拥错,高处的叫大卓拥错。大卓拥错面积巨大,大约有小卓拥错的三倍大。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海子叫一马错,大意是“牛奶海”的意思。因为形似葫芦,小卓拥错被游客叫做葫芦海,是党岭最著名的景点。在网上流传的党岭风光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小卓拥错的。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边耳乡党岭主峰夏羌拉,尖耸的金字塔形山峰有着优雅的藏语寓意“美女神山”,她属于嘉绒藏族墨尔多神山麾下一员。
当游客气喘吁吁爬上山坡、钻出森林七凭之祭,累得几乎想要放弃的时候,小卓拥错一池幽静纯澈的湖水突然出现,背后是一脉雪山环绕,其中夏羌拉金字塔形的峰顶高傲地挺立而出,那种气场立刻就能收掉多少英雄豪杰的膝盖。伏笔埋得足够厚,出场足够惊艳,高潮足够让人心潮起伏。
在海子的出水口处,当地转山的藏民垒了几座石头堆,经幡环绕。由于游客稀少,这里少有人声,非常幽静。海子被陡峻的岩石山环绕,湖边都是巨大的岩石。湖边生长的是落叶松和杜鹃林。在夏季到来时,这里高山杜鹃才会开放,那时山花烂漫,湖水清澈,美不胜收。不过,这里最著名的还是秋天。秋天,落叶松变了颜色,蓝天雪山映衬之下,金黄的落叶松林倒影在湖水中,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感觉冷得要羽化成仙了春光美简谱。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边耳乡党岭,圣洁美丽的高山湖泊葫芦海温柔地躺在横断山系夏羌拉群峰臂弯中雪茄百汇,清澈纯净,宛若遗落在人间的天庭明镜。
站在出水口处,其实看到的水面还是葫芦的上半部分。湖边的两道小丘把湖面卡成一个细口,背后才是湖的主体。这种地形老佛爷是谁,正好把小卓拥错刻画成了一个葫芦形。沿着湖的左岸穿过去,是片巨大的杜鹃林。从那里走到湖的尽头,再爬上一个大坡,背后就是大卓拥错。
由于很少有人再往深处走,杜鹃林又很茂密,外人是很难找到路径的。横陈杂沓的树枝会很快让试图继续深入的游客吃尽苦头。在杜鹃林的背后,是一片巨大乱石堆垒而成的山体,从那里爬上山坡,对很多人都是个考验。不过,奖励也是非常丰厚的。爬上那里,就能看到整个葫芦形的小卓拥错全貌!雪山皑皑之中,林海茫茫,一个幽蓝的葫芦形宝石镶嵌于此,散发着诱人的光辉。
三 草原坛城
莫斯卡村一定是一个研究藏区建筑和人类学的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它平铺在浑圆山体中的开阔谷地上,不是一个村,更像一座城。这是一座世俗的小城市,一个宗教的坛城,也是一个军事防御的堡垒。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丹东乡莫斯卡,夏季山头开满了紫色、粉色、蓝色、黄色、白色的野花,坐在芬芳的草地上可以俯瞰到坛城的全貌。佛塔、寺庙、经幡、河流及伸向远处的小径与坛城一起,共同构建成了一个具有独特自然与人文风格的藏寨。
它的中心是金龙寺。金龙寺面南背北,有一个大殿,大殿门口有一个小广场,体量并不大,显得也很古旧。围绕金龙寺的是一圈四方的石墙,墙体约半人高。莫斯卡村的建筑都沿着石墙修筑,形成类似广东客家人围屋式的建筑格局,把寺庙拱卫在中间。金龙寺高出其他建筑的屋顶,成为方城的外部轮廓。其他房屋都是两层的建筑,一层主要是石头墙,二层为木愣墙,都刷成红色。屋顶都盖着青黑色的石板瓦。
在这座四方的城堡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各开了一个门,沿着这门可以进入其中。方城内部,又横竖摆着几道房屋,都是首尾衔接,围合成几个天井般的院落。村民的房屋和僧舍院落都在其中。院落间有巷道连接。周围都是空旷的草原,而这里的建筑却以一种非常紧密细致的方式牢牢地挤在一起。整个建筑体系就像是一个以寺庙为核心的军事防御堡垒,让人印象深刻。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丹东乡莫斯卡,坛城中的寺庙是莫斯卡的心脏和灵魂所在地,寨中的善男信女每日来此转经念佛,修渡此生。
宗教在当地人生活和思想中浸淫非常深,宗教的教化成为他们日常的生活准则。在莫斯卡,对生命的态度、对野生动物的态度成为整个藏区都不多见的典范。对游客来说,最吸引人的就是来看这里的野生动物跟人怎么互动。
莫斯卡坛城四周,常有旱獭出没倪净。它们经常钻出洞来晒太阳,见面时还会互相亲吻。这种憨态可掬的动物其实蛮胆小的,一有风吹草动甘露岩寺,就赶快钻回洞里去。但是莫斯卡的旱獭却没有这样的警惕性,它们跟人在这里长期和平相处邱如白,藏民可以把它们像家养的兔子一样唤到身边来抚摸。当游客到来的时候,也不时会有旱獭跑过来,抱着人的腿要食物。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丹东乡莫斯卡,肥硕的土拨鼠似乎成为了莫斯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载体和象征,4岁半的麟米南在坛城山坡上的寺庙前与土拨鼠嬉戏。
沿着坛城的中轴线向北的山坡上,有一个土石墙合围的小院子,外人不能再进入。那里是金龙寺的闭关中心,常年有修为到一定阶段的僧侣在那里闭关清修。
莫斯卡这个草原坛城,也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随着人口的增长,各种建筑的增多,坛城以内已经没有多少扩展的空间了。一些村民开始在坛城外修新房。这里建了保护区,各种公共设施也逐渐建设起来。遗憾的是,卢驭龙这些建筑就紧靠着坛城而建,并快速地形成新的建筑群落,将原有的坛城格局掩盖起来。
或许用不了多久,后来的人们也就只能从照片里去揣摩草原坛城的传奇了古灵精探b。
地图
========
丹巴-党岭-莫斯卡路线图
地理公社绘制(点击图片看大图)
作者简介
========
田犎与妻子
田犎,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做过飞机设计师、纪录片导演。现任桃花源基金会副总裁,负责桃花源基金会科学指导及保护地项目执行。田犎是旅游达人和户外运动爱好者,更是公益圈的热心人。2004年进入保护领域,是第一批把协议保护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国的人。先后担任保护国际项目官员,协议保护项目亚洲区主管,长期致力于推动社区为主体的协议保护地在中国及亚洲区域的发展。有在各个国家开展野外项目的丰富经验。


范菁,《旅行家》签约摄影师,《中国国家地理》认证摄影师。建筑师出身,推崇将哲学家的思维、数学家的逻辑、工程师的严谨、文学家的想象和艺术家的激情融会贯通于摄影作品中。
责任编辑:张晶晶

1000多个日日夜夜,60余位摄影师游荡荒野
只为奉献一部传奇
大横断图书即将上市,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