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草酸厂家丰南县志历史篇(二)-美在丰南

全部文章 admin 2015-05-25 304 次浏览
丰南县志历史篇(二)-美在丰南
古越支盐场
古越支盐场位于丰南区西葛镇越支村南部沿海,“东近李八廒、黄米廒接济民场界(今滦南柏各庄一带),东北由爽坨、沙河接滦州境,西近尖坨、葛各庄;西北至汉沽接芦台场界;南滨海,别渚名建(涧)河……延广二百四十里 (嘉庆十年《长芦盐法志》) 窑街吧。场署原驻越支,后移宋家营,为明清两代的青州、蓟永盐运分司署驻地。

越支场始建于契丹天显年间(927-938),为耶律阿保机所创的军屯盐场。辽金时期,草酸厂家越支场先后属永济榷盐院和宝坻盐使司。由于政府奖励生产,加之盐政宽松,“生齿既繁,炊镬益众”,海盐产量大增,致使宝坻盐使司“所辖诸场,越支课居其半”七人食客。时海盐曾作为宋辽、宋金边界贸易的主要物资,孙艺兴通过界河(白沟河)大量流入宋境贝利库。金末元初,由于连年战争,大批盐民走死逃亡,致盐场荒无人迹,复成斥卤不毛之地。元王朝建立后,为恢复久已凋敝的“腹里”(京畿周围)经济,于太宗八年(1236),以“土豪张进辈被府檄,纠遗民数十户集越支之宋家营以居,复事煎造”,重建越支盐场,场署设在宋家营。

建场初期,由于官府盐税屡增,而又不按时付工本费,故灶民生活极为困苦,“田野为之骚然”,灶民几乎要罢工。中统元年(1260),政府采取抚民措施曾志权,改革前期盐政的弊端,加之倪德政为中都路盐运使以后,由于他为政清廉,体恤灶民,使越支场“曾不三岁三秒哥,盐课以盈”,还呈现了盐的产量“席代山积”,盐场区“瓦庐相连封门青,牛马蔽野伍建章,熙熙然如在春台和气中”的繁荣景象。到了明代,长芦盐区已发展为24个盐场,隆庆三年(1569),24场并为20场,南司9场(天津以南为南司)北司11场,越支场属北司,其规模仍属上等场。当时越支场设盐场大使1名,隶属长芦都转运使青州分司。时越支场有灶户412家帝梵尼,盐锅96口,总人口1.3万人。

清朝雍正十年(1732),根据巡盐御史鄂礼的奏疏,将天津府盐捕通判移驻越支盐场,管理越支、济民(今滦南柏各庄)、石碑(今乐亭石碑村)、芦台(今汉沽盐场)、归化(今抚宁境)五场盐务,其中越支盐场产量仍居长芦盐区第一位。道光年间(1821-1850),长芦盐区诸场由南而北推行滩晒制盐朋薇,产量大增,成本下降,其中尤以芦台场发展最快。越支场虽然也开始改煮为晒,但盐田面积小,时越支盐场有72.3副滩,芦台场却220.5副滩,越支场大部分仍坚持煎制,遂致“所产无几,开始衰退”。至清末,越支场晒滩只有张庄子、尖坨子、孙家灶、李家灶等72.5副,每滩大体上年产盐2000包(250吨)左右。光绪三十三年(l907)长芦运司周学熙为重振越支盐场雄风王碧琪,详准该场开新滩两副于张庄子、尖坨子之间,由商人合资,并依滩筑垣为示范盐场,遂使越支盐场出现了生机。但好景不长,中华民国成立后,推行限产废滩政策,遂于民国3年(1914)越支场被裁撤,尖坨子、张庄子滩田划归芦台场,民国14年(1925),芦台场下辖的原越支场盐田全部平毁。从此,存在了近千年的古越支盐场结束了其历史使命。